剛入幣圈時,我總覺得 “多操作就能多賺錢”—— 看社羣說某幣要漲,立馬追進去;K 線稍微跌一點,又慌着割肉,還總在不同週期裏來回切換,想抓住每波小行情。結果呢?賬戶餘額越動越少,跌的時候心跳快到發慌,漲的時候又拿不住,好幾次都虧到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做交易。
直到有天,一位在幣圈摸爬滾打多年的老手跟我說:“別瞎折騰,就盯着兩種反轉 K 線做單就行 —— 行情漲到頭會出‘流星線’,跌到底會出‘錘形線’,其他時候管住手。”
我當時心裏犯嘀咕:就看兩根線?萬一錯過大行情怎麼辦?可實在虧怕了,只好抱着試試的心態照做。沒想到第一次實踐就有收穫:有次某幣連續漲了三天,突然出了根流星線,我按老手說的開了空單,沒過多久行情真的掉頭向下,那次居然賺回了之前一半的虧損。
後來我才慢慢摸清門道:不是看到流星線、錘形線就管用,關鍵看它們出現的位置。流星線得在行情衝到高點、沒人再敢追漲的時候出纔有效,要是在橫盤階段出現,大概率是假信號;錘形線也一樣,得在幣價跌透、大家都不敢抄底的底部出現,不然再像也沒用。
還有支撐壓力位,以前我畫的時候隨便找個高低點就標上,後來才知道,得找之前行情反覆試探過的位置 —— 比如之前幾次沒跌破的低點、沒突破的高點,只有當流星線、錘形線出現在這些關鍵位置時,信號才靠譜,因爲這時市場的漲跌動能已經減弱,很容易出現反轉。
現在我再也不追着 K 線跑了,就等這兩種 K 線在對應位置出現,再結合支撐壓力位確認,纔會開單。慢慢發現,交易裏 “少動” 比 “多動” 更重要,紀律加上對信號和位置的判斷,反而讓賬戶慢慢穩了下來,比當初瞎操作時踏實多了 —— 原來賺錢的關鍵,從來不是 “抓住所有機會”,而是 “抓住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