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i #BinanceSquare #CryptoProfits #Satellites
衛星與加密貨幣的交織始於一項大膽的實驗,旨在將區塊鏈的核心原則——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達性——擴展到地球的陸地基礎設施之外。目標是利用衛星使加密網絡更加韌性、抗審查和全球可達,特別是在缺乏互聯網或處於專制控制的地區。這個融合大約在2017年啓動,由一羣富有遠見的初創公司、加密貨幣愛好者和技術實驗推動。讓我們追溯這一太空與加密貨幣結合的起源和早期里程碑,關注它是如何開始和發展的,與比特幣、以太坊等主要鏈的聯繫,直到2025年10月4日的背景。
起源:為什麼衛星和加密貨幣?
這個想法源於區塊鏈的需求:
1. 全球覆蓋:許多地區,特別是偏遠或發展中地區,缺乏可靠的互聯網,將它們切斷與加密網絡的連接。衛星可以將區塊鏈數據發送到任何地方,無需電纜。
2. 抗審查性:政府或ISP可以阻止基於互聯網的加密節點。衛星繞過地面控制,直接向天線廣播。
3. 安全性:軌道提供了一個防篡改的環境,適用於敏感操作,如密鑰生成或智能合約執行,遠離物理攻擊。
4. 去中心化基礎設施:衛星可以作為軌道節點,減少對集中式地面伺服器的依賴。
這一願景與加密的主權和韌性理念一致,激發了將區塊鏈放入太空的實驗。
關鍵起點(2017–2020)
以下是衛星-加密交織的開始,具體衛星和項目為基礎:
1. Blockstream Satellite (2017–2018) – 比特幣的第一次飛躍
- 何時/什麼:在2017年8月,Blockstream,一家比特幣基礎設施公司,宣布其Blockstream衛星計劃,租用如SES-14(2018年發射)和Eutelsat 113 West A(2013年發射)的靜止衛星的帶寬。到2017年12月,他們開始向任何擁有衛星天線和接收器的人全球播送比特幣區塊鏈,24/7(約100美元的設置)。
- 如何運作:這些衛星傳輸完整的比特幣區塊鏈——區塊標頭、交易及所有內容——以啟用節點同步,而無需互聯網。偏遠地區的用戶可以通過接收數據來驗證BTC交易或挖礦,只需最小的上行鏈接用於出站交易。
- 為什麼重要:這是首次大型衛星-加密整合,證明比特幣可以在離網狀態下運行。它針對服務不足的地區(非洲、南美洲)和審查嚴重的區域,使BTC真正無國界。到2018年,覆蓋範圍遍及全球大部分地區。
- 影響:設定了基於衛星的區塊鏈廣播的模板,激勵後來的項目擴展到其他鏈。
2. SpaceChain的第一個節點(2018)– 在軌道上的以太坊
- 何時/什麼:在2018年2月,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初創公司SpaceChain發射了SpaceChain-1,這是一顆搭載在中國長征11號火箭上的立方衛星。這是第一顆托管區塊鏈節點的衛星,特別是一個兼容以太坊的節點,運行開源操作系統以執行智能合約。
- 如何運作:SpaceChain-1攜帶了一個輕量級的EVM(以太坊虛擬機)節點,能在軌道上處理和存儲ETH智能合約。它使用安全通信將數據中繼到地面站,測試“軌道DeFi”的概念,即合約在防篡改的環境中運行。
- 為什麼重要:這標誌著以太坊進入空間,證明衛星可以做的不僅僅是廣播——它們可以作為活躍的區塊鏈節點。SpaceChain的願景是創建一個去中心化的衛星網絡供dApps使用,如安全數據存儲或NFT鑄造。後續發射(例如,2021年6月在SpaceX進行)在此基礎上進行擴展。
- 影響:展示了衛星作為以太坊的計算平台,激發了對基於空間的智能合約的興趣。
3. EtherX(XYO Network,2018)– 空間中的以太坊神諭
- 何時/什麼:在2018年12月,XYO Network發射了EtherX,這是一個在SpaceX的獵鷹9號(SSO-A任務)上的立方衛星有效載荷。以以太坊命名,它攜帶了一個地理空間神諭,向ETH智能合約提供位置數據。
- 如何運作:EtherX從軌道收集類似GPS的數據,為基於以太坊的應用(例如,供應鏈跟蹤、保險觸發)進行代幣化。地面站查詢衛星以獲取經過驗證的位置證明,與EVM合約集成。
- 為什麼重要:這是第一顆作為以太坊神諭的衛星,將現實世界的空間數據橋接到DeFi和dApps。它顯示了衛星如何增強區塊鏈的應用案例,超越交易,根據軌道輸入自動化合約。
- 影響:為基於數據的空間加密項目鋪平了道路,如GEODNET後來的衛星星座。
4. Villanova立方衛星(2020)– 以太坊的學術推進
- 何時/什麼:在2020年2月,Villanova大學發射了一顆由學生主導的立方衛星(未命名,常稱為“Villanova立方衛星”)在北洛普·格魯曼的安塔瑞斯火箭上。它托管了一個輕量級的以太坊節點,作為軌道區塊鏈驗證的概念驗證。
- 如何運作:衛星運行簡化的EVM以處理和簽署ETH交易,測試在空間中的低功耗區塊鏈操作。數據被中繼到校園地面站,展示學術可行性。
- 為什麼重要:這是第一顆由大學主導的加密衛星,顯示即使是小團隊也能在軌道上部署區塊鏈節點。它激發了後來的項目,如Bearcat Space的DeStarlink Genesis-1(2025)。
- 影響:使空間加密在學術界合法化,鼓勵對軌道DeFi和EVM擴展的研究。
其他早期的加密聯繫
- DOGE-1(2022,狗狗幣):雖然稍晚,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文化里程碑。於2022年1月通過SpaceX發射,DOGE-1完全由狗狗幣資助(約700萬美元)。它將月球影像進行代幣化為NFT,顯示加密貨幣可以眾籌空間任務。這不是2017年至2020年的開始,但它建立了那個時代的動量。
- 尚無Solana:Solana在2017年至2020年並不是主要參與者(它在2020年啟動)。早期的空間-加密專注於比特幣(用於廣播)和以太坊(用於智能合約)。Solana的高速交易僅在2023年後進入對話,像Helium這樣的項目在2025年考慮衛星中繼。
一切的開始:火花
這種交織始於:
- 技術可行性:立方衛星變得便宜(到2017年約10萬美元發射),而共享發射任務(例如,SpaceX)使空間對初創企業變得可及。區塊鏈的低帶寬需求(當時比特幣的區塊鏈約150GB)適合衛星通信。
- 加密熱潮:2017年加密牛市(BTC達到2萬美元,ETH約1400美元)刺激了對狂野想法的投資。太空是證明去中心化的終極前沿。
- 先驅:Blockstream(專注於比特幣,受到風險投資支持)和SpaceChain(專注於ETH,總部位於新加坡)擁有資金和願景進行實驗。他們將衛星視為區塊鏈全球韌性的下一步。
- 使用案例:早期項目針對遠程訪問(Blockstream)、安全計算(SpaceChain)和數據神諭(XYO),為後來的DeFi和物聯網設定模板。
2020年後的演變
到2020年,基礎工作已經建立:
- 比特幣:Blockstream的網絡到2021年擴展到雙向交易,2025年進行升級以獲得更快的中繼。
- 以太坊:SpaceChain和XYO擴展到多衛星星座,2025年推出如DeStarlink Genesis-1的完整EVM節點。
- 其他:Hedera(SEALCOIN,2025)、狗狗幣(DOGE-1)和像CryptoSat(Crypto1/Crypto2,2022–2023)這樣的新參與者基於這些根基,增加了DeFi、NFT和物聯網。
為什麼它起飛了
2017年至2018年發射(Blockstream、SpaceChain、XYO)證明衛星可以:
- 全球廣播區塊鏈數據(比特幣)。
- 在軌道上運行智能合約(以太坊)。
- 向鏈提供現實世界數據(神諭)。
這引發了一波立方衛星實驗、眾籌任務(DOGE-1)和像摩根大通(GOMX-4,2025)這樣的大型參與者進入基於空間的DeFi。
衛星與加密貨幣的關聯
這些是已經廣播區塊鏈數據、托管節點、執行智能合約或啟用加密驅動的任務(如代幣化有效載荷或DeFi)的衛星。既然你要求涵蓋所有時間,我會介紹從空間-加密的黎明到2025年10月4日的關鍵參與者,專注於可用的具體衛星名稱及其加密關聯。Solana仍然缺乏專用的衛星,但我會標記它適合的地方。
比特幣專注衛星
- SES-14 和 Eutelsat 113 West A(Blockstream衛星網絡):分別於2018年和2013年發射的這些靜止衛星並不專門用於加密,但由Blockstream租用,以24/7的方式廣播整個比特幣區塊鏈。無需互聯網——只需衛星天線——即可同步BTC節點或驗證交易,特別適合偏遠/離網的礦工。到2025年,他們增加了比特幣支付的雙向交易廣播。
- CTC-0納米衛星(Spacecoin/Creditcoin):於2025年9月從智利發射,這個立方衛星向葡萄牙發送了第一筆加密的比特幣兼容交易,距離超過7000公里,並在Creditcoin的L2上進行驗證。這是計劃中的“星網”星座的第一顆,為去中心化的BTC中繼證明衛星可以處理安全的離網區塊鏈操作。
- CryptoSat-1 和 CryptoSat-2(Crypto1/Crypto2):於2022年5月和2023年1月通過SpaceX發射,這些CryptoSat的納米衛星在軌道上運行比特幣兼容的加密操作,如生成私鑰或在防篡改環境中簽署交易。Crypto2添加了MPC(多方計算)以實現來自太空的安全BTC錢包操作。2025年仍然活躍於區塊鏈安全研究。
以太坊專注衛星
- GOMX-4(SpaceBridge/J.P. Morgan):於2018年2月由GomSpace發射,這個立方衛星在2021年至2025年被重新利用於以太坊基礎的測試。於2025年9月,它執行了首次在衛星之間的代幣化資產交換(通過Onyx,一個基於ETH的區塊鏈),實現了空間基於穩定幣支付的DeFi。
- EtherX (XYO Network):於2018年12月在SpaceX獵鷹9號上發射,明確以以太坊命名。它攜帶了一個EVM兼容的有效載荷,作為ETH智能合約的地理空間數據中繼,使基於位置的DeFi成為可能(例如,供應鏈或保險觸發)。在2025年,它仍然是早期ETH與空間整合的參考點。
- SpaceChain-1 和未命名有效載荷(SpaceChain):SpaceChain的第一顆區塊鏈衛星,於2018年2月發射,運行一個以太坊節點以進行軌道上的智能合約執行。後續有效載荷(例如,2021年6月在SpaceX進行)擴展到EVM兼容的交易,托管ERC-20/721合約以進行NFT和數據存儲。到2025年,他們增加了量子抗性ETH節點。
- DeStarlink Genesis-1(Bearcat Space):於2025年9月在實驗室測試,計劃於2025年10月在SpaceX進行軌道部署。這個納米衛星托管一個完整的以太坊節點和錢包,在軌道上運行EVM智能合約和抵押,實現抗審查的DeFi和dApps——ETH的第一個專用空間節點。
- Villanova立方衛星(先驅項目):於2020年2月發射,這個大學主導的立方衛星是一個早期的以太坊測試平台,運行一個輕量級的EVM節點以驗證軌道上的智能合約。它激發了後來的ETH項目,如Bearcat,並仍然是基於空間的區塊鏈研究的里程碑。
其他加密衛星(Hedera、狗狗幣等)
- DOGE-1(幾何能源公司):於2022年1月通過SpaceX發射至月球軌道,完全由狗狗幣資助(約700萬美元的DOGE)。這個立方衛星捕捉地球/月球影像,作為DOGE區塊鏈上的NFT進行代幣化,用於社區版稅。在2025年,它正在測試數據市場的軌道DeFi。
- SEALCOIN有效載荷(Hedera HBAR/WISeKey):於2025年1月14日通過SpaceX Transporter-12發射,這個未命名的納米衛星有效載荷運行Hedera的後量子安全代幣,用於在軌道上進行自主物聯網支付。第二顆HBAR驅動的衛星於2025年3月發射,擴展基於空間的DeFi。
- GEODNET衛星(未命名星座):自2021年以來持續發射,這些立方衛星(許多通過SpaceX發射)托管地理空間數據的參考站,獎勵用戶GEOD代幣(與區塊鏈無關,但與ETH/其他兼容)。在2025年,它們為基於位置的合約提供DeFi神諭。
- Helios-1(Helios Layer 1):於2025年7月發射,這顆納米衛星將實時地球影像作為NFT在以太坊和其他EVM鏈上進行鑄造,並實現DAO治理的數據版稅抵押。這是空間內容市場的混合加密項目。
這些為什麼重要
這些衛星——跨越2018年至2025年——通過以下方式將加密推向軌道:
- 廣播:Blockstream的SES-14/Eutelsat確保比特幣的區塊鏈在全球範圍內可訪問,無需互聯網。
- 太空中的節點:CryptoSat、SpaceChain和DeStarlink運行完整的BTC/ETH節點,在外太空執行交易/合約以實現抗審查。
- 代幣化任務:DOGE-1和Helios-1通過加密和鑄造軌道數據作為NFT資助太空操作。
- DeFi神諭:EtherX和GEODNET實時提供空間數據(位置、影像)給智能合約。
比特幣專注衛星
- CTC-0納米衛星(Spacecoin/Creditcoin Network):於2025年9月底從智利發射,這顆小衛星發送了第一筆加密的區塊鏈交易,距離超過7000公里,並在Creditcoin(針對DeFi的比特幣L2)上進行驗證。這是他們星網星座的開始,證明衛星可以在離網狀態下中繼BTC交易。更多發射計劃於2025年第四季度進行。
- Blockstream廣播衛星(通過SES-14和Eutelsat 113 West A):並非單一命名衛星,但Blockstream在這些靜止衛星(2018年/2013年發射)上租用帶寬,以24/7的方式廣播整個比特幣區塊鏈。使用者擁有天線即可在無互聯網的情況下同步節點——對於偏遠的BTC礦工至關重要。2025年升級的API增加了交易廣播。
以太坊專注衛星
- DeStarlink Genesis-1(Bearcat Space):於2025年9月底在實驗室部署,目標於2025年10月在SpaceX進行軌道發射。這個納米衛星在太空中運行完整的EVM節點和ETH錢包,實現軌道抵押、交易和dApps。它獲得以太坊基金會支持,旨在將“DeStarlink”作為抗審查的L2中繼——首次從500公里高處運行的ETH智能合約。
- GOMX-4(摩根大通的SpaceBridge):於2018年發射(仍然活躍),這個立方衛星在2025年9月測試了首次基於以太坊的代幣化資產交換,實現了軌道與地球之間的穩定幣支付——為空間物流開創DeFi的先河。
- EtherX (XYO Network):於2018年12月通過SpaceX發射,作為對以太坊的致敬。它攜帶了一個ETH兼容的神諭有效載荷,用於鏈上地理空間數據供應,使基於位置的智能合約成為可能。在2025年仍然被引用,用於早期的空間-ETH證明。
- 未命名的SpaceChain有效載荷(以太坊技術演示):於2021年6月在SpaceX獵鷹9號上部署,這嵌入了一個以太坊節點,用於在軌道上的智能合約執行和存儲。SpaceChain的星座(例如,早期的SpaceChain-1自2017年以來)已執行多個ETH交易,2025年進行升級以支持量子抗性EVM。
其他加密聯繫(例如,狗狗幣、Hedera)
- DOGE-1立方衛星(幾何能源公司):完全由狗狗幣捐款資助(約700萬美元的DOGE),於2022年初作為月球有效載荷發射(通過SpaceX)。它作為NFT在DOGE網絡上流播受到迷因啟發的地球/月球影像——更具文化意義而非技術意義,但代幣化數據版稅會回饋到鏈上。2025年的更新包括軌道DeFi實驗。
- SEALCOIN有效載荷(Hedera HBAR):目前尚未有專用衛星名稱,但於2025年1月14日通過SpaceX Transporter-12發射。這個基於HBAR的模組在WISeKey納米衛星上,實現了在軌道上進行後量子安全的物聯網交易——想像一下無需人類的自主衛星DeFi。另一顆HBAR衛星於2025年3月發射。
這些衛星正在將加密推向地球之外:韌性的節點、零延遲的DeFi和抗審查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