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美股三大指數盤中震盪,至收盤集體上漲,道指收漲0.17%,納指漲0.39%,標普500指數漲0.06%,三大股指均創歷史最高收盤紀錄。

美聯儲古爾斯比表示,在沒有官方失業率數據的情況下,美聯儲將依據現有信息作出決策。美聯儲需要謹慎避免過度提前降息。

有分析稱,投資者似乎押注美國政府停擺將是短暫的,不太可能對美國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特朗普:若政府持續“停擺” 可能會裁員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採訪中表示,若政府持續陷入“停擺”狀態,可能會出現裁員和項目削減。

這世界真是越來越魔幻了。

就在美國政府因兩黨惡鬥再度“停擺”之際,華爾街卻奏響了歡快的樂章——美股三大指數不但沒被嚇趴,反而齊刷刷創下歷史新高。

這景象,好比一邊是房子着火,另一邊房東卻在開派對,實在讓人摸不着頭腦。

政治圈的緊張氛圍與資本市場的漠然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華盛頓,政客們爭得面紅耳赤;在紐約,交易員們卻淡定自若。

這種分裂景象不禁讓人疑惑:華爾街和華盛頓,到底誰更懂美國?

表面上看,市場似乎對政府停擺不屑一顧。

有分析稱,投資者押注停擺只是“短暫插曲”,不會傷及經濟根本。

但往深處想,這種冷靜背後,是否隱藏着更令人不安的信號——資本市場已經對華盛頓的政治戲劇麻木了?

特朗普的警告言猶在耳。

這位深諳媒體遊戲的前總統清楚地知道,只有把停擺的後果具體化、人格化,才能引發公衆關注。

“裁員和項目削減”不是抽象概念,而是普通人的飯碗,是選民的切身利益。

這種表述,與其說是經濟預警,不如說是政治博弈。

白宮發言人的表態更值得玩味。

萊維特宣稱裁員“很可能”且“很快”會發生,這種毫不掩飾的直白,與傳統政治話語的含糊其辭形成反差。

新興的政治力量似乎正在嘗試一種新的策略——通過放大危機的急迫性來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

而美聯儲官員古爾斯比的表態則展現另一層面的考量。

“謹慎避免過度提前降息”這句話,表面上是貨幣政策的技術性表述,實際上是對政治壓力的微妙抵抗。

央行獨立性這個老話題,在政治極化的新時代又被賦予了新意義。

在這場政治經濟學的活劇中,最弔詭的莫過於中概股的表現。

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股價不降反升,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漲1.06%。

這似乎暗示着,在全球化的資本市場中,政治邊界的意義正在模糊。

地緣政治的緊張,未必能阻擋資本的自主邏輯。

如果我們把目光拉遠,會發現這齣戲碼有着更深的寓意。

政府停擺而股市狂歡,反映的不僅是短期市場判斷,更是資本與政治關係的歷史性轉變。

在過去,政治動盪往往會引發市場恐慌;而今,資本市場似乎已經學會在政治真空中獨立呼吸。

這種“脫鉤”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它可能意味着資本市場對政府能力的預期已降至冰點——既然本就不抱希望,自然也就不會失望。

這種低期望值的冷靜,比恐慌更令人擔憂。

更值得玩味的是科技股的分化。Meta、博通上漲的同時,特斯拉卻大幅下挫。

這表明即使在科技板塊內部,資金也在進行精細化選擇,而非簡單的板塊輪動。

投資者似乎正在用腳投票,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那麼,這場政治鬧劇最終將如何收場?

表面看,這只是一場關於預算的技術性爭論;實質上,卻是美國政治體制適應性的壓力測試。

兩黨在玩一場危險的膽小鬼遊戲,而賭注則是普通民衆的福祉。

懸念在於,當政治成爲常態化的表演,經濟卻要依靠自身韌性前行時,這種分裂能持續多久?

資本市場對政治失靈的習慣,究竟是成熟的表現,還是麻木的先兆?

美國政府這次停擺,會不會成爲未來更多、更長停擺的序幕?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美國,也關乎全球經濟的神經。

畢竟,當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學會了在政治真空中運轉,這到底是一種進化,還是一種病變?

讀者朋友們,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