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我第137次調試完Somnia的跨鏈協議接口。窗外北京CBD的霓虹早已熄滅,而屏幕上的虛擬世界纔剛剛甦醒。
三年前,我的合租室友小林——一個來自貴州山區的原畫師,在連續被三家遊戲公司裁員後,抱着膝蓋在消防通道里哽咽:“他們說我的美術風格太傳統了...可那些鏈遊,連把祖傳的青銅劍都要做成NFT賣錢...”
那天我們對着半箱啤酒直到天明,他手機裏存着三百多張沒人要的設計稿,其中有個苗族銀飾風格的虛擬頭冠,紋路精細到能看見掐絲工藝的反光。
“如果存在一個世界...”我醉醺醺地敲着鍵盤,“能讓你的設計直接變成任何遊戲都能用的數字資產...”
三個月後,當我在GitHub第一次看到Somnia的白皮書時,渾身都在發抖。他們早在2022年就解決了MSU(跨遊戲裝備適配)的底層協議,而創始人Michele的過往履歷裏,藏着更動人的故事:她母親去世前留下的刺繡圖樣,成了第一個被錄入Somnia文物數字庫的資產。
現在,小林的苗銀頭冠已經在7個虛擬世界裏流通。上週某個韓國玩家在社交平臺上曬出搭配方案時,特別標註了“中國非遺美學”的標籤——這比他在國內任何一家公司拿到的設計費都更有價值。
上個月測試Somnia的跨空間傳送功能時,我特意去了小林搭建的“黔東南鼓樓”。當看見他把自己童年記憶裏的風雨橋、蠟染紋、梯田光影都變成可交互的數字景觀,甚至能聽見踩在杉木地板上特有的吱呀聲時,這個曾經在消防通道哭到脫水的男人,現在每天用侗族大歌當背景音樂直播編碼。
昨晚我們蹲在同一個消防通道測試新版本,他忽然說:“記得嗎?三年前你說要造個讓傳統文化不會消失的世界...” 我低頭看着監控面板上流動的數據鏈,那些閃爍的節點像極了苗銀上跳動的光斑。
Somnia從來不是科幻。它是一羣笨拙的工匠,在數字洪流裏爲每個即將消逝的記憶修建諾亞方舟。當你在未來某個元宇宙裏拾起一把帶着茶油香氣的木梳,那可能是某個女兒在試圖復刻母親生前的梳妝檯。
此刻朝陽正掠過國貿三期,我把小林的鼓樓場景打包成數據包,通過Somnia網絡發往里斯本的某個節點。那裏有位葡萄牙老工匠,正準備把祖傳的藍瓷磚工藝數字化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