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寧波一個15歲的少年攥着從母親那借來的3萬塊錢,一頭扎進了股市。

誰也沒想到,三十多年後,這個叫徐翔的年輕人會成爲中國私募圈的“神話”——手握200億身家,旗下基金年化收益碾壓巴菲特。

可更沒人能料到,巔峯過後,他會因瘋狂砸盤、攫取國難財,一天之內身家清零,還換來了五年零六個月的牢獄之災。

今天咱們就扒一扒,徐翔是怎麼從3萬“血戰”到200億,又爲何落得如此下場。

1、

徐翔的起點算不上光鮮,工人家庭出身,學習成績一般,唯一的愛好就是讀商業傳記。

翻完幾十本大佬故事後,他得出個結論:普通人想當富豪,要麼把公司做到上市,要麼在資本市場裏“淘金”。顯然,他選了後者。

15歲入市時,A股還處在野蠻生長的年代,規則不完善,機會多但坑也多,徐翔沒經驗,跟着感覺買,四年下來,3萬塊虧得底朝天,連褲衩都快沒了。

換作別人,可能早就金盆洗手了,但徐翔偏不。

1996年,他又找表哥借了10萬塊,這次不再瞎蒙,而是盯着漲停板規則死磕。

那時候A股剛推出漲停板制度,沒多少人研究其中規律,徐翔卻熬了無數個通宵,琢磨出一套“漲停板八步操盤法”,簡單說就是找即將漲停的股票,精準切入,快進快出,這套打法在當時就像“九陰真經”,一出手就見效。

趕上亞洲金融危機那波行情,別人都在割肉離場,徐翔卻逆勢操作。

到1996年底,他手裏的10萬竟然變成了300萬,翻了30倍!要知道,這還是沒加槓桿的情況,放在今天相當於拿着10萬炒成300萬,說句“神蹟”都不爲過,而這一年,徐翔才19歲。

2、

真正讓徐翔名聲大噪的,是“漲停板敢死隊”。

2003年2月,(中國證券報)頭版報道了寧波解放南路一羣異常兇悍的交易者,他們敢打別人不敢碰的跌停板,敢追別人不敢上的高位,徐翔就是這羣人的“總舵主”。

他的打法有多狠?比如“美人肩”戰法,股票不回調直接連續拉昇,不給散戶上車機會;再比如“擎天柱”,縮量漲停後直接連板,對手根本沒機會還手。

除了打板,徐翔還愛抄“死底”——專挑全市場都拋棄的股票,比如跌得只剩零頭的“斷崖股”。

靠着這套“快、準、狠”的打法,他的資金像滾雪球一樣漲,25歲那年,就從10萬滾到了上億元,成了江湖上人人皆知的“股神”。

寧波裝不下徐翔的野心了,2009年聖誕節,他在上海成立了澤熙投資,公司名字藏着他的野心——致敬他崇拜的偉人。

爲了把業績做上去,徐翔砸錢招了三十多個研究員,要求他們跑遍全國調研,還定了史上最嚴的考覈規則:推薦的股票三天內必須漲,漲幅要超過滬深300,一旦跌超10%必須止損,還不準補倉。

有研究員後來回憶,那時候他們天天在飛機上飛,調研報告改了又改,稍微不達標就被罵。

但這套嚴苛的規則,確實把澤熙的業績推到了頂峯。

2011年重慶啤酒連續11個跌停,股價跌到24元時,徐翔第一次抄底;跌到20元,別人都怕繼續跌,他又加倉3000萬股,後來股價反彈到35元,短短一個月,他就賺了好幾億。

3、

徐翔對炒股的癡迷,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身邊人說,他除了股市沒別的愛好,每天早上8點45分到辦公室,經常待到凌晨兩點,要麼在交易,要麼在想交易。

從1992年到2015年,24年裏他只缺席過一天交易——半天生病,半天陪親人做手術,就連老婆在醫院生孩子,他都守在電腦前盯盤,沒去產房陪過一分鐘。

這種偏執也換來了回報,2010年3月到2015年10月,澤熙一號基金的回報率高達3270%,而同期上證指數只漲了11.6%。

要知道,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就20%左右,徐翔這業績,直接把“股神”的光環往自己頭上戴了。

到2015年,他控制的資金至少280億,成了中國私募圈名副其實的“一哥”。

4、

如果故事停在這裏,徐翔或許會成爲資本市場的傳奇,但他偏偏在股災裏走了歪路。

2015年,A股從2266點一路漲到5178點,所有人都在喊“4000點纔是牛市起點”,徐翔卻悄悄把倉位降到了幾乎爲零,只說了句“會爆掉的”。

果然,6月15日開始,股市斷崖式下跌,不到兩個月,上證指數跌了45%,股民哀嚎一片。

爲了救市,13位頂級私募大佬聯合發聲,承諾投錢護盤,大家都盼着徐翔這位“一哥”能帶頭出力,可徐翔卻拒絕了,他眼裏看到的不是救市,而是“賺錢機會”。

7月,國家隊暗中買入美邦服飾護盤,徐翔識破後,毫不猶豫地把高位籌碼拋給國家隊,瘋狂砸盤賺差價。

這波操作被證監會的大數據抓了個正着,他成了重點監控對象。

可徐翔還沒收手,等到上證指數逼近3000點,他又全倉抄底,7月9日那天,6位操盤手敲了一上午鍵盤,把150多億全砸了進去,倉位飆到99%。

當天國家隊也入場救市,上證指數暴漲5.76%,1286只股票漲停,徐翔三天就賺了30億。

可就在市場剛有點起色時,他又把倉位全清了,跟風拋售潮直接把上證指數砸回2800點,無數股民從天堂跌進地獄,至今沒回本。

這一買一賣,徐翔從市場捲走了近100億,而他的身家也衝到了200億。

那時候(證券日報)頭版發文警告:“有人賺國家穩定資金的錢,危害金融安全”,明眼人都知道說的是徐翔,可他還覺得自己只是“低買高賣”,沒意識到危險已經來了。

5、

2015年9月,爲徐翔提供內幕消息的券商高管被抓;10月,國信證券總裁自殺,方正證券高管失聯,一張針對徐翔的大網正在收緊。

11月1日,徐翔穿着一身白色阿瑪尼(後來被調侃像“白大褂”),開車去寧波給祖母過百歲生日,在杭州灣跨海大橋被警方攔下。一代私募一哥,就此落網。

2017年,徐翔因操縱證券市場罪被判五年零六個月,罰沒金額高達110億元——相當於他一天之內就把200億身家賠了進去,還倒貼了不少。

入獄後,江湖上流傳着一句話:“金融圈四流人才在高校,三流在銀行券商,二流在頂級投行私募,一流在監獄”,這話用來形容徐翔,既諷刺又可惜。

回頭看徐翔的一生,從3萬炒到200億,他的天賦、偏執和對股市的嗅覺,確實配得上“天才”二字。

可他錯把股市當成了自己的“提款機”,甚至在國家救市時趁火打劫,最終觸碰法律紅線,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現在再提徐翔,有人說他是“可惜的天才”,也有人說他“罪有應得”。

但不管怎麼說,他的故事都在提醒所有人:資本市場或許有捷徑,但沒有法律之外的“特權”,再厲害的“股神”,一旦踩線,終將付出代價。

而那些還在股市裏追逐“一夜暴富”的人,也該從徐翔的經歷裏明白:敬畏市場,更要敬畏規則。$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