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出口引擎再次讓世界驚訝。最新的貿易數據顯示,該國的盈餘較去年激增32.7%,在截至2025年6月的十二個月內達到前所未有的1.14萬億美元。沒有其他國家曾經出現如此巨大的貿易赤字,這一里程碑凸顯了全球商業在十年前幾乎沒有人預測的方式中正在轉變。


回到2018年,美國-中國貿易戰被預期會抑制北京的出口主導地位。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盈餘從關稅生效前的不到4000億美元幾乎增長了三倍,顯示出的是韌性而非弱點。供應鏈震盪、疫情干擾和地緣政治逆風只不過加強了中國作爲全球不可或缺的工廠的角色。


然而,這一成就伴隨着警告:如此規模的不平衡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政治後果,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在全球範圍內。

中國如何達到創紀錄的盈餘


通往1.14萬億美元的道路受到幾個轉折點的影響:


關稅作爲催化劑:美國的關稅迫使中國出口商多元化市場並加強與新興經濟體的聯繫,諷刺的是,這擴大了他們的影響力。

疫情優勢:由於工廠比競爭對手更早復工,中國在2020-21年成爲醫療設備、電子產品和家居用品的首選供應商。

結構性優勢:基礎設施、技術和工業規模的投資保持了生產的競爭力,即使勞動力成本上升。

到2021年,盈餘已經超過了貿易戰前的水平,並且自那時以來穩步上升。

核心驅動因素


  1. 出口實力:從電子產品和機械到電動車和太陽能電池板,中國繼續佔據主導地位。它在提升新產業規模的同時,向價值鏈上游移動的能力無與倫比。


  2. 疲軟的進口需求:國內消費仍然低迷。北京對自給自足的強調進一步限制了對外國商品的需求。


  3. 全球依賴:中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不斷上升。盈餘現在超過全球GDP的1.2%(不包括中國)——比十年前不到0.8%的水平大幅增長。

國內與全球背景

在國內:到2025年,盈餘幾乎相當於中國GDP的6%,顯示出增長對外部需求而非國內消費的依賴。

全球:其他地方的貿易赤字反映了中國的盈餘。美國承擔了最大份額,但歐洲和許多新興市場也在努力應對廉價的中國進口對當地生產者的衝擊。

漣漪效應


貿易摩擦加劇:華盛頓已經表達了擔憂,而布魯塞爾正在調查中國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出口。報復性關稅、配額和補貼重新回到政策菜單上。

行業承壓:歐洲汽車行業只是中國規模和定價能力擠壓下的一個例子。如果沒有保障,去工業化的風險將會顯現。

系統性風險:歷史表明,大規模、持續的貿易不平衡可能會助長不穩定。在2000年代,全球不平衡推動了導致2008年危機的資本流動。如今,如果任其發展,中國的盈餘可能會扮演類似的破壞性角色。

爲什麼中國不斷違背預測


分析師長期以來認爲,工資上漲、競爭加劇和地緣政治脫鉤將削弱中國的優勢。相反:


其製造生態系統和物流網絡仍然無人能敵。

國家對自動化、人工智能和綠色科技的重投資提高了效率。

政策支持和選擇性補貼繼續保護關鍵產業。

來自其他地方的地緣政治衝擊——從歐洲的能源不安全到美國的政治僵局——加強了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接下來是什麼?

未來幾年可能影響盈餘的幾種情景:


保護主義加劇:新的關稅和貿易壁壘可能更有針對性地針對中國出口。

國內再平衡:北京最終可能優先考慮以消費者爲主導的增長,減少外部依賴——儘管進展緩慢。

科技脫鉤:美國主導的對先進技術的限制可能會重塑中國的出口結構,儘管不一定會減少其盈餘。

供應鏈多樣化:“中國+1”策略可能在地理上分散生產,但在短期內,中國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平衡藝術

中國創紀錄的貿易盈餘既是實力的象徵,也是壓力的來源。它突顯了該國製造業的韌性,但也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平衡。政策制定者現在面臨兩難:如何保護產業和競爭力,而不引發破壞性的保護主義循環。

風險很高。過度反應可能會破壞全球貿易,但不作爲則有可能進一步削弱產業並破壞金融流動。一件事是明確的:如此規模的盈餘不可能無限持續。除非進行調整,否則今天的出口勝利可能會播種明天全球不穩定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