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鏈上突然冒出來個大動靜

一個剛激活沒幾天的新錢包,直接把1500枚ETH(算下來得有520多萬美元)一次性轉進了幣安。這錢來得快、轉得也乾脆,不少人都在猜背後是誰在動。

再扒扒這錢包的操作,一看就是老江湖的手法:錢先從一個疑似早期投資基金的地址過來,接着繞到這個新建的中轉錢包,最後才往交易所轉。這種“多走一步”的跳板策略,說白了就是爲了打亂鏈上追蹤的路徑,不想讓人輕易查到這筆錢的真實主人——畢竟能一次性動這麼多ETH的,大概率是大戶或者機構。

現在市場上,有人覺得這是好事:說不定是要去幣安參與啥新上的項目,或者買高門檻的理財,是看好ETH的動作。

但更多人心裏沒底:這怕不是要賣吧?

要知道ETH剛好好反彈了一波,現在價格不算低,這時候把這麼多籌碼轉去交易所,不就是等着掛單套現、鎖定利潤嗎?而且有細心的人發現,交易所訂單簿已經開始有小變化了,不少敏感的交易者已經在調自己的倉位,就怕後面有拋壓。

更值得留意的是,這不是獨一份的情況。過去一週裏,好幾個ETH巨鯨地址都幹過類似的事——往交易所轉大額代幣。單看一筆可能影響不大,畢竟市場盤子在那兒,但要是這種“轉幣去交易所”的趨勢一直持續,短期ETH價格肯定得承壓。

畢竟拋的人多了,就算有買盤,也扛不住這麼多籌碼砸下來。

給咱們普通投資者提個醒,別光盯着K線看漲跌,多看看鏈上這些“小動作”。大戶的資金動向往往藏着市場的風向,現在這種敏感時候,適時調整下自己的策略,別等真有波動了才慌,纔是穩妥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