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幫閨蜜看倉位時,我才發現她在 SOL 衝上 210 美元那天選擇了滿倉加槓桿,短短三天虧掉了 280 萬。

其實當時的信號非常明顯:K 線一路走高,但 MACD 能量柱卻持續縮短,就像蛋糕被一點點切掉一樣。這種“頂背離”並不是玄學,而是資金提前撤退的跡象。

我自己在 ETH 衝擊 4200 美元時就遇到過類似情況。價格每天創新高,但紅色能量柱從粗壯縮成細條。我凌晨 2 點果斷平倉,第二天 ETH 就跌破 3600。很多人沒捨得走,結果一半本金沒了。

同樣的道理,“底背離”往往是建倉的好時機。

比如 APT 跌到 8 美元時,輿論一片唱空,但周線能量柱明顯比上次下跌時更短,說明下跌動能在減弱。再結合鏈上數據,大資金在持續吸籌,我分三批進場,每跌 5% 加一次,最終等到價格反彈到 18 美元,不僅填補了之前的虧損,還多出一筆額外利潤。

再說到“金叉”。很多人一看到金叉就衝,其實那只是市場的試探。上次 PEPE 日線金叉時,交易所熱錢包先後流入又流出 2000 萬 USDT,三天後價格就跌了 20%。真正值得出手的是“二次金叉”,尤其是 30 分鐘和 4 小時週期同時出現、並伴隨成交量放大的時候。

總結下來:

頂背離=潛在風險信號

底背離=潛在機會信號

單次金叉=試探,二次金叉+量能配合纔可靠

MACD 不是預測工具,而是資金行爲的映射。

我的原則很簡單:發現異常,寧可錯過也不硬上;首倉從不超過本金的 5%。能活下來的,從來不是賭一次贏的人,而是反覆在風險來臨前“踩剎車”的人。

$BTC $ETH

#美SEC和CFTC加密监管合作 #BNB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