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運氣靠“可驗證工作量”:PoW vs PoVW,利潤分配被改寫的 7 個原因

💡 很多人第一次聽 Boundless(ZKC)的 PoVW(Proof of Verifiable Work),都會拿它和比特幣的 PoW 做對比。看似都是“算力換幣”,但邏輯完全不同。

🔍 7 個關鍵差異:

1. 計算價值:

• PoW:無意義哈希。

• PoVW:真實的零知識證明,鏈上應用直接消費。

2. 能耗模式:

• PoW:拼電力,燒越多賺越多。

• PoVW:拼效率,成功率比盲目堆算力更重要。

3. 任務來源:

• PoW:固定算法,無外部需求。

• PoVW:來自開發者的真實任務,市場按需分配。

4. 獎勵計算:

• PoW:概率性出塊,全看運氣+算力佔比。

• PoVW:按提交的 cycles(可驗證工作量)精確結算。

5. 進入門檻:

• PoW:ASIC 礦機,初學者很難玩。

• PoVW:一張普通 GPU 即可接入,Docker 一鍵運行。

6. 生態關係:

• PoW:礦工與用戶分離。

• PoVW:礦工、開發者、用戶在同一市場共建。

7. 長期敘事:

• PoW:能源浪費爭議不斷。

• PoVW:算力即服務,可持續的 Web3 基礎設施。

🚀 結論:PoVW 不是“複製粘貼挖礦”,而是一種全新的 算力經濟範式。在它的模式裏,礦工賺的每一份幣,背後都有真實價值支撐。

👀 對玩家來說,這意味着收益不再靠運氣;對開發者來說,這意味着隨時有算力市場可調用。@Boundless #boundless $ZK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