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当流动性头寸被标准化为可转让、可计价的仓位(miAssets、maAssets),风险也就有了可度量、可分散、可交易的“载体”。这为 DeFi 长期缺席的“保险与信用担保基础设施”提供了现实落点。这篇文章我们尝试给出一套在 Mitosis 之上的产品框架、精算思路、资金结构与治理路径,并讨论潜在失败模式与可操作的缓释手段。

一、为什么此时谈“保险/担保”

过去做链上保险的最大障碍在于:承保标的复杂、事件边界模糊、数据与清结算分散。Mitosis 把多链流动性统一为“链上可结算的仓位”,且收益、损失、额外奖励都有标准化的记账方式。结果是两个关键变化:

  1. 可被界定的承保对象:不再是“某协议的广义风险”,而是“某一类仓位在某一时段内的净值或条款履约”。

  2. 可核验的理赔依据:结算与资产状态聚焦到 Mitosis 链侧,证据取得与仲裁路径更短。

这使我们可以把保险与担保从“善意捐赠式补偿”转为“可定价、可风控的金融服务”。

二、风险图谱:承保的到底是什么

把仓位视作“带期限的现金流权利”,主要风险可以拆成四类:

合约与协议风险(底层合约被利用、治理失灵)、流动性与滑点风险(大额赎回/做市深度骤降)、跨链与结算时延风险(消息/多签节拍错配)、条款履约风险(约定奖励或到期兑付未按时发生)。

Mitosis 的价值在于把这些风险映射到可度量的状态变量:净值曲线、到期/赎回队列、AMM 深度、跨链消息确认、奖励分配回执等。它们恰好是保险定价需要的“可观测因子”。

三、产品形态:从“事件险”到“期限担保”

1)参数化事件险(Parametric Cover)

按照客观触发条件理赔,例如:

  • 某 miAsset 在 24 小时内净值回撤超过 X%;

  • 某 maAsset 到期结算超过 T 天未完成;

  • 跨链消息累计延迟超过阈值导致用户提现排队超过 N 小时。

好处是理赔客观、效率高,缺点是可能出现“指标达到但用户个体未受损”的情形,需要在设计上平衡赔付比例与覆盖范围。

2)到期兑付担保(Maturity Guarantee)

针对 maAssets:若到期未按时兑付,担保池先行垫付,后向责任方追偿。等价于给定期票据加一层“信用包”。

3)流动性缺口保险(Liquidity Gap Insurance)

当赎回/清算集中导致二级市场冲击成本异常上升时,保险池按预设曲线补贴部分冲击成本,降低连锁抛售。

4)治理失效险(Governance Failure Cover)

对 EOL 的治理失误(超出阈值的集中度、未经审计的目标被大比例配置等)设置“违约条款”,触发赔付与强制再平衡。

四、定价与精算:一个可落地的起点

保险的本质是定价可验证的损失分布。在数据不足的早期,务实的做法是“结构化 + 渐进式校准”。

期望损失(EL)


EL=∑ipi×LiEL = \sum_i p_i \times L_i

其中 pip_i 可由历史触发频率、链上指标(如净值波动、AMM 深度、赎回拥堵度)映射得到;LiL_i 可由“触发幅度×保障额×赔付比例”估算。

溢价(Premium)


Premium=EL×(1+m)+OCPremium = EL \times (1 + m) + OC

mm 为安全边际(考虑模型不确定性、相关性上升),OCOC 为运营/再保险成本。初期可以按风险层级设定离散费率档(例如 A/B/C),随真实损失经验每季回归校准。

相关性与尾部

在市场压力期,风险高度相关。可用“拥堵系数”(单位时间赎回占比)、“深度脆弱度”(订单簿/AMM 在给定成交量下的价格冲击)修正 mm,在拥堵期自动上调费率或限额。


五、资金结构:主承保—共保—再保险三层

主承保池(Primary Pool):赚取基础保费、优先承担小额高频赔付。

共保/次级池(Co-/Junior Pool):吸收次级损失,分享超额保费与治理激励,可由追求高收益的参与者认购。

再保险层(Reinsurance Layer):在极端事件时接棒(参数化阈值触发),放置更长期、更稳健的资金。

这种结构让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都能找到位置,且把“黑天鹅”与“日常雨天”分层处理。

六、理赔与治理:把纠纷变成流程问题

  1. 可核验的触发:全部以 Mitosis 链侧可读数据为准(净值、结算回执、跨链确认)。

  2. 自动化优先:能参数化就不投票;仅在证据争议时进入仲裁。

  3. 仲裁两级制:第一层为独立理赔委员(有严格回避规则),第二层为公开挑战+质押保证金(恶意挑战没收保证金)。

  4. 反道德风险:对可控风险(如超高 LTV、自建自保)设免赔或费率惩罚;对治理失误设问责与追偿路径。

  5. 透明披露:周期性公布“保费—赔付—准备金”三表,以及各险种的损失率(Loss Ratio)。

七、关键指标:如何判断产品“在轨运行”

  • 触发频率、平均赔付额、损失率与其滚动波动;

  • 备付金覆盖(月度/季度)与再保险启用阈值触发记录;

  • 拥堵期的“补贴后净冲击成本”相对未投保用户的差值;

  • 仲裁时长中位数、有效挑战比例、恶意挑战率;

  • 费率回归效果(实际损失与模型预测的偏差收敛情况)。

这些指标既是运营仪表盘,也是治理的“硬约束”。

八、落地路线:90 天可执行计划

  • 第 1–4 周:选两类最易参数化的险种(如 ma 到期担保、净值回撤险),产出事件定义、数据口径、赔付曲线与上限;

  • 第 5–8 周:小规模试点,限制承保额与最大单笔赔付;同步上线披露看板;

  • 第 9–12 周:引入次级池与简单再保险层;首次保费回归校准,基于真实损失微调费率与上限;

  • 持续:扩展到治理失效险、流动性缺口险,逐步开放外部承保人接口与再保险市场对接。

九、潜在失败模式与缓释

  • 指标操纵:以异常交易刷触发条件。→ 采用多源校验与抗操纵指标(如中位修正、VWAP/时间窗平滑)。

  • 共振风险:大面积触发导致资金面紧张。→ 通过承保限额、再保险阈值与动态费率在压力期自动收缩风险。

  • 仲裁滥用:恶意挑战拖延赔付。→ 要求挑战方质押保证金,并设置时限+罚没。

  • 道德风险:自建仓位自保套利。→ 设置关联方披露、费率乘数与免赔条款;严重者列入黑名单。

十、把“保障”做成可交易资产

保险与担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把“风险转移”产业化。Mitosis 已提供了承保的前提条件:可界定的标的、可核验的证据、可自动化的清结算。余下的工作,是用谨慎的产品边界、可迭代的定价与透明的治理,把“保障”做成可交易、可组合的资产门类。等到足够的样本与深度出现,我们将不仅看到更稳的现金流,也会看到围绕“保障收益”本身的二级市场与再保险市场成熟起来。

@Mitosis Official #Mitosis $MI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