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幣圈,孫宇晨的名字可謂如雷貫耳,有人視他爲傳奇創業者,年紀輕輕便積累了鉅額財富;也有人對他嗤之以鼻,指責其行徑充滿欺詐與爭議。今天,就讓我們深入剖析孫宇晨那極具話題性的人生履歷,看看到底是怎樣的經歷塑造了這位備受矚目的人物。
一、求學之路:從北大到常青藤,光環背後的爭議
1990 年,孫宇晨出生於青海。2007 年,他憑藉在第九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獲得了北京大學自主招生面試資格,並以 650 分的成績成功踏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大門。入學後,他在(萌芽)雜誌發表(一道論證題),宣稱 “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時間彌補任何的遺憾,只要你下定了決心”,一時間在校園內引起不小轟動。次年,孫宇晨轉入歷史系,期間他不僅成績名列前茅,還積極參與校園活動,獲得北京大學第九屆演講十佳稱號,創辦北京大學西學社並擔任社長,甚至代表北大參加哈佛大學世界模擬聯合國大會。憑藉出色的表現,他獲得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博士 “君政基金” 資助,赴中國臺灣國立清華大學交換,獲 “君政學者” 稱號。
2011 年,孫宇晨赴美深造,被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以及常青藤名校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多所美國名校錄取,最終他選擇了賓夕法尼亞大學。這段求學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與人脈,也爲日後在幣圈的闖蕩奠定了基礎。然而,也有人質疑他早期進入北大的 “降分錄取” 政策,調侃他爲 “三本學渣逆襲”,但無論如何,他的學術進取之路不可否認。
二、初涉投資:比特幣開啓財富大門
留學期間,孫宇晨開始涉足投資領域。他先是投資特斯拉股票,斬獲 4 倍以上收益,初次嚐到資本增值的甜頭。隨後,他將目光投向當時還鮮爲人知的比特幣。憑藉對新興事物的敏銳嗅覺,他果斷投入資金,而這次押注讓他獲得了二十倍以上的驚人回報,完成了原始資本的初步積累。在比特幣社區中,孫宇晨逐漸嶄露頭角,對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清算協議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也促使他放棄了美國法學博士學位,轉而投身加密貨幣行業的創業浪潮。
三、創業生涯:從銳波到波場,爭議與成就並存
2014 年,孫宇晨以 Ripple Labs 大中華區首席代表身份回國創業,創立銳波併兼任 CEO,銳波成爲中國首家從事去中心化清算系統產品開發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他也成爲區塊鏈概念在中國的早期佈道者之一。2015 年 4 月,銳波獲得信中利資本領投、IDG 資本等多家機構跟投的千萬美金級別 A 輪融資,看似前景一片光明。但好景不長,隨着市場變化,銳波的發展逐漸陷入瓶頸。
2017 年,孫宇晨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折點 —— 創立波場(TRON)。他宣稱要構建全球去中心化自由內容娛樂體系,憑藉之前積累的人脈資源、個人影響力,以及極具吸引力的項目願景,波場在 ICO 階段迅速募集了大量資金。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波場白皮書被指大段抄襲以太坊和 IPFS 等項目的技術文檔,其公鏈代碼也被質疑抄襲,儘管團隊迴應是 “翻譯過程中的失誤”,但這一事件還是讓波場飽受詬病,波場幣價格一度暴跌。
面對危機,孫宇晨展現出了強大的營銷與運作能力。2018 年,他宣佈成功收購擁有上億用戶的 P2P 下載軟件 BitTorrent 及其旗下所有產品,併發行 BTT 代幣,成功將龐大的 Web2 用戶帶入波場生態,使波場生態成爲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互聯網生態,波場也藉此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9 年,孫宇晨又做出了一個震驚全球的舉動 —— 豪擲 457 萬美元拍下與 “股神”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將此舉包裝爲 “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的對話”,成功吸引全球主流媒體關注。不過,他先是以 “突發腎結石” 爲由推遲午餐,引發巨大爭議,雖然後來午餐還是舉行了,但過程中的波折讓這場活動成爲了一場營銷盛宴,波場的知名度也因此達到新高度。
此後,孫宇晨不斷擴張波場生態版圖。2021 年,他宣佈投入 11 億美元推動波場生態發展;2022 年,波場去中心化算法穩定幣 USDD 發行,雖經歷脫錨危機,但孫宇晨憑藉資金實力多次 “拯救” USDD。他還先後參與收購亞洲財團收購美國交易所 Poloniex,並於 2022 年全資收購,將其中文名定爲 “波場交易平臺”;同年進入 Huobi Global 全球顧問委員會,對火幣網完成實際控制,通過一系列操作,打造出一個涵蓋公鏈、穩定幣、交易所等多領域的加密貨幣商業帝國。
四、爭議纏身:法律風險與輿論風波從未停歇
隨着孫宇晨在幣圈影響力的不斷擴大,爭議與法律風險也如影隨形。國內加強對加密貨幣監管時期,多次傳出他被 “邊境控制” 的消息,儘管他通過在國外直播等方式闢謠,但行蹤和合規問題始終備受外界關注。2023 年 3 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式起訴孫宇晨及其旗下三家公司,指控其涉嫌非法銷售證券、欺詐和市場操縱,稱他通過 “洗售” 交易人爲誇大 TRX 交易量,並付費給名人進行未披露的代幣推廣,這成爲他面臨的嚴峻法律挑戰之一。此外,美國科技媒體 The Verge 也曾報道其公司前員工爆料,稱他在波場期間組織做市團隊,涉嫌內幕交易、躲避 ICO 禁令等,不過孫宇晨對此均予以否認,並表示將追究相關媒體的法律責任。
在輿論層面,孫宇晨也飽受爭議。他的一系列 “碰瓷式” 營銷行爲,如每當以太坊出現網絡擁堵或 V 神發佈新想法時,他總會在社交媒體宣稱 “波場早已解決此問題” 或 “歡迎開發者遷移到波場”,雖爲波場帶來了流量,卻也遭人詬病。此外,他一些看似 “噱頭十足” 的行爲,如宣佈幫 OFO 用戶退押金卻無下文、花 1050 萬美金購買基於波場公鏈發行的 NFT 作品等,都被質疑是在利用熱點事件炒作自己和波場。
五、幣圈之外:涉足政治與太空,持續製造話題
2021 年,孫宇晨花費 1 億美元取得格林納達公民身份,並出任外交大使,獲得外交豁免權,此後他頻繁與新加坡、俄羅斯、歐盟等多方代表會晤,拓展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2024 年,他豪擲 7500 萬美元投資特朗普家族的加密貨幣項目,以 “特朗普幣最大持有人” 的身份出席總統晚宴,並在 2025 年確認成爲特朗普家族加密貨幣項目 WLFI 顧問,進一步涉足政治與加密貨幣結合的領域。
2025 年 8 月 3 日,孫宇晨搭乘藍色起源新謝潑德號飛船完成亞軌道太空觀光飛行,成爲首位亞軌道飛行的華人企業家,刷新了華人商業宇航員最低齡紀錄。爲這次太空之旅,他早在 2021 年便以 2800 萬美元拍下藍色起源 “新謝潑德號” 首次載人飛行的座位名額,無疑又爲自己和波場製造了一個全球性的話題熱點。
如今 35 歲的孫宇晨,已然站在了加密貨幣行業的風口浪尖。他的人生履歷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驚人的財富積累,以及數不清的爭議。有人佩服他的商業頭腦與冒險精神,將他視爲開拓加密貨幣新時代的先鋒;也有人對他的種種行徑不齒,認爲他是擾亂市場秩序的投機者。無論外界評價如何,孫宇晨都已深深烙印在加密貨幣的發展歷史中,而他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是繼續在爭議中擴張商業版圖,還是面臨法律與市場的雙重考驗,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