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 “滾倉操作”,不少期貨玩家應該都有所耳聞。若用通俗的話概括它的核心特質,那便是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高收益與高風險如影隨形,極端行情裏有人靠它一朝致富,更多人卻因一次失誤滿盤皆輸。
一、滾倉操作:到底是什麼?
從字面意思來看,滾倉就是 “讓倉位不斷滾動”,本質是利用期貨槓桿,在行情符合預期時,將盈利部分連同本金一起重新開倉,通過複利效應放大收益。我們以 2018 年 EOS 的行情爲例,具體拆解其操作邏輯:
假設 EOS 價格爲 2 美元時,我們判斷大行情將至,預期目標爲 1000 元人民幣(當時市場樂觀預期)。此時以 100 個 EOS 作爲本金,開 20 倍槓桿做多:
當 EOS 漲到 2.1 美元時,原本 100 個 EOS 的倉位已盈利至 200 個 EOS,此時不平倉落袋,而是直接用 200 個 EOS 在 2.1 美元處重新開多;
後續 EOS 漲到 2.205 美元時,倉位會進一步增至 400 個 EOS;
若按此邏輯持續滾倉,即便 EOS 未到 1000 元目標,僅漲到 150 元時,最終收益規模也會極其驚人 —— 這還只是以 100 個 EOS 爲初始本金的情況。
對比普通期貨操作,差距會瞬間拉開:同樣從 2 美元開多,當 EOS 漲到 2.205 美元時,普通期貨僅能持有 300 個 EOS,而滾倉一次就多賺 100 個 EOS。可見,滾倉的核心吸引力,正是這種 “滾一次,收益翻一截” 的複利魔力。
二、極致收益的另一面:錯一次就萬劫不復
但滾倉的風險,遠比收益更 “極致”—— 它就像走鋼絲,只要踏錯一步,前面所有盈利都會歸零,甚至倒虧。
還是以 EOS 的案例延伸:若從 2 美元開始持續滾倉,一路漲到 150 元時,持倉量已累積到難以計數的規模,此時若仍抱着 “目標 1000 元” 的幻想繼續開多,一旦市場 “奶不動”、明星光環消失,瀑布式下跌來臨,牛市中被盈利衝昏的頭腦往往反應不及,最終所有收益會瞬間蒸發,此前的成功也功虧一簣。
而普通期貨在這種場景下,優勢會明顯很多:從 2 美元開多的倉位,即便漲到 150 元后出現回落,仍有足夠的價格空間和反應時間去止盈,最終收益或許比滾倉少,但至少能保住大部分盈利,不會 “一夜回到解放前”。
三、那些真實的滾倉案例:運氣多於判斷
2018 年是滾倉案例集中爆發的一年,當年有兩次絕佳的滾倉機會:4 月的 EOS 行情,以及後續 BCH 的拉昇行情。
我曾親眼見證過一個 “韭菜” 的逆襲:他對 K 線、行情分析一竅不通,僅簡單問過我滾倉的基礎操作,就在 BCH 行情啓動時無腦開多滾倉 —— 即便中途賬戶浮虧超過 40%,他也不管不問。結果短短一週,初始的 5 萬元人民幣本金,硬生生滾到了近 300 萬元,直到臨近交割、需要提錢消費時,他才選擇平倉。
但這個案例的核心,並非 “行情判斷厲害”,而是純粹的運氣。要知道,市場中不存在 “永遠判斷對行情” 的人,中途只要出現一次差錯,滾倉的複利效應就會瞬間轉化爲 “虧光效應”。至於有人說 “熊市開空滾倉”,在我看來,持續下跌的行情本質也是 “牛市”,只是這輪牛市只屬於少數專業玩家,普通投資者盲目參與,只會淪爲被收割的對象。
四、給普通投資者的友情建議:見好就收,控制風險
結合滾倉的特性和案例,我給出的核心建議只有一條:即便行情判斷準確,滾倉也要少用,最多滾 2-3 次就見好就收。
很多人對投資風險的認知存在偏差,我們可以通過風險等級排序,更清晰地看到滾倉的風險量級:
滾倉操作 > 數字貨幣期貨 > 數字貨幣現貨 = 商品期貨 > 股票
要知道,普通人已經覺得股票風險很高,而滾倉的風險遠超股票,甚至比普通數字貨幣期貨還要高一個量級。對於沒有專業分析能力、無法承受 “虧光本金” 後果的普通投資者來說,盲目參與滾倉,無異於在刀尖上跳舞。
總而言之,滾倉是一把 “雙刃劍”,它能在極端行情中創造財富神話,但更多時候是收割財富的 “鐮刀”。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與其追求那不確定的 “300 萬”,不如守住能確定的 “10 萬”,理性投資纔是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