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過去一年裏挑一個項目來說“出圈”,我覺得 Notcoin 的名字肯定排得上前列。很多人第一印象還是“那個在 Telegram 上點金幣的小玩意”,甚至帶點調侃的口氣。但越是去看,它越不像一個笑話。反而,Notcoin 是一個很典型的、值得認真研究的案例:它背後折射的是流量、代幣機制和生態承接三方面的交織。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談 Notcoin,大概是在 2024 年初。當時的說法是“點一會屏幕,就能拿到幣”。說實話,聽上去挺無聊的。但事實證明,正是這種“無聊”,才讓它迅速破圈。因爲在區塊鏈領域,大部分項目都太複雜,用戶需要下載錢包、充值資產、學習操作,而 Notcoin 把一切都簡化到只剩“點擊”——這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動作。它的傳播依賴的不是廣告,而是 Telegram 羣組的裂變效應。很多玩家不是出於投資動機,而是純粹被羣裏的氛圍帶動,想看看自己能“點”多少分。這樣一種輕鬆的參與模式,讓它短時間聚攏了上億用戶,這是其他鏈遊望塵莫及的規模。

但真正讓我覺得 Notcoin 值得研究的,並不是它的遊戲性,而是代幣上線時的處理方式。市場裏大部分項目都有複雜的釋放曲線,背後是機構和團隊的份額。而 Notcoin 採取了近乎激進的策略:一次性全流通,絕大多數分配給玩家。這種做法的直接後果是公平——沒有人能利用未來的解鎖去打壓市場,也沒有團隊的“隱性優勢”。當然,它帶來的副作用也很明顯:價格波動會特別大,短期內容易被投機資金裹挾。但就實驗意義來說,Notcoin 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代幣經濟未必只能在鎖倉、解鎖和預留的邏輯裏循環,它可以被徹底交給市場去博弈。

站在 TON 生態的角度,Notcoin 的戰略意義更加清晰。它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把大量新用戶引進了 TON 公鏈。從錢包的創建數、鏈上交易量到社羣活躍度,TON 在 Notcoin 爆紅之後都有顯著的增長。換句話說,Notcoin 扮演了“引流入口”的角色。它讓很多完全沒有區塊鏈經驗的人第一次擁有了代幣,甚至第一次用上了錢包。這種作用對一個還處在生態建設期的公鏈來說,意義不言而喻。

當然,問題也同樣明顯。Notcoin 如果只停留在“點擊遊戲”的階段,它的生命週期會非常有限。類似的爆款案例我們已經見過很多:一開始火爆,後來用戶流失。長期來看,它必須不斷增加新的玩法,或者更進一步,把自己定位成一個承載小遊戲的平臺,才能保持用戶粘性。另一個風險是價格波動。一次性釋放帶來的公平性,換來的是沒有護盤資金的現實,一旦市場熱度下降,代幣的價值可能承受不小壓力。

我個人的判斷是,Notcoin 可能不會是下一個“長期主流代幣”,但它一定會被寫進行業史裏。原因很簡單,它解決了一個很多人都在談卻沒人真正做到的問題:如何把非加密用戶拉進來。過去我們以爲要靠複雜的金融創新才能吸引人,結果一個指尖遊戲證明了,也許真正的破圈方式,反而是最簡單的動作。

未來幾年,它可能會繼續在 TON 裏扮演“流量引擎”的角色,幫助生態吸收新用戶。但能不能走得更遠,要看團隊是否願意從“爆款”變成“平臺”。如果做得到,Notcoin 就不再只是一個現象,而可能是 Web3 大規模採用的先行實驗。

#Notcoin @The Notcoin Official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