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裏的朋友給我起了個花名,叫“燈神”。
我每次都擺手:“別,這名字太玄乎,我不過是比你們早那麼幾步點燈探路的人。”
記得去年深秋,FET還靜得像一潭湖水。我在一個小羣裏隨口提了句:“AI和區塊鏈的結合,可能不是噱頭,像FET這種,我覺得可以留個心。”當時沒人接話,半晌,有人調侃:“神燈又要擦一擦,給我們許願嗎?”我沒多說,只是默默把自己的倉位截圖發了出去——不多,但足夠真誠。
後來$FET乘風而起,翻了幾十倍。最早那批悄悄跟着買的朋友回來,激動地刷屏:“謝謝燈神帶我們上岸!”但我心裏知道,我哪是什麼神,我只是在起風前,嗅到了一點雨水的氣息。
還有那次$AXS的空投,我提前三個月寫了份“打怪攻略”,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交互。過程繁瑣又耗Gas,有人中途罵罵咧咧退出,說我畫大餅。但結果出來的那天,羣裏炸了——有人賺回了當年虧掉的所有學費,也有人第一次在加密世界掙到一筆像樣的“工資”。
我從不承諾“必賺”,市場也沒有“老師”。每一輪機會,我都堅持自己先研究、測試、評估風險,再開口。就像前段時間RWA賽道剛起來,我明確說:“這是長線邏輯,別用急錢、別上槓桿,拿你睡得着的錢分批佈局。”
有意思的是,最開始願意信、願意動手的,往往是剛進場的小白。他們純粹,信了,就低頭做事。反而是那些自詡“老韭菜”的,左分析右猶豫,最終踏空,漲高了才急忙跑來問:“還能追嗎?”
最近MEME狂歡再起,我第一時間發公告提醒:“早期博高收益可以,但現在已是擊鼓傳花的尾聲,別FOMO、別All in、更別借錢衝!”有人聽進去了,管住了手、設好了止損,賬戶活着,就永遠有下一班車。
以前一個人在黑夜裏亂撞,現在燈在我手裏。
燈一直亮着,你跟不跟?@币来财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