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數據速覽

• 比特幣(BTC):102 家上市公司囤幣 100.1 萬枚,對應 1,131 億美元,佔流通量的 5%。

• 以太坊(ETH):16 家上市公司囤幣 340.2 萬枚,對應 156 億美元,佔流通量的 2.8%。

• Solana(SOL):13 家上市公司囤幣 827.7 萬枚,對應 17 億美元,佔流通量的 1.5%。

• BNB:7 家上市公司囤幣 47.8 萬枚,對應 4 億美元,佔流通量的 0.34%。

二、橫向比較:BTC 仍是絕對主角

1. 資金量:BTC 儲備價值是 ETH 的 7.3 倍、SOL 的 66.5 倍、BNB 的 283 倍。

2. 參與度:參與囤 BTC 的上市公司數量是 ETH 的 6.4 倍,SOL 的 7.8 倍。

3. 流通佔比:BTC 被囤比例(5%)也最高,遠高於 ETH(2.8%)和 SOL(1.5%)。

結論:上市公司層面,“囤幣” 與 “囤比特幣” 幾乎已劃等號;其他代幣更多是戰術性/象徵性配置。

三、縱向視角:與上一輪數據對比

若對比 2024 年底公開統計:

• 囤 BTC 的上市公司數量從約 70 家增至 102 家,增幅 46%。

• 囤 ETH 的上市公司從 10 家增至 16 家,增幅 60%,但基數小。

• SOL 與 BNB 的統計口徑首次被單列,說明機構開始把“非 EVM 公鏈”納入資產表,但仍屬早期。

這反映:

1. 比特幣在財報層面的“數字黃金”定位已被完全確認。

2. 以太坊的“互聯網債券”敘事在上市公司滲透,但速度遠慢於 BTC。

3. Solana 等高性能鏈開始被視爲“高 Beta”衛星倉位,尚未成爲主流配置。

四、微觀策略差異

• 比特幣:MicroStrategy 的“發債買幣”模式已被多家北美、歐洲乃至日本上市公司複製;囤幣逐漸從“財務對衝”演變爲“主營業務”。

• 以太坊:以加拿大和歐洲能源、礦業類公司爲主,多用來質押生息,做資產負債表收益增強;美國企業因監管不確定性仍偏謹慎。

• Solana:多爲加密原生或風投背景的公司(如金融科技、鏈遊發行方),看中其在支付/NFT 場景的潛在生態紅利。

• BNB:僅 7 家,且多爲與幣安生態強綁定的主體(旅遊、支付、交易終端),更像“戰略合作”而非財務投資。

五、風險與前瞻

1. 集中度風險:僅 MicroStrategy、Marathon、Tesla 等前 10 家就控制了約 70% 的上市公司 BTC 儲備,若宏觀轉差,集中拋壓不可忽略。

2. 會計處理:美國 FASB 已允許公允價值計量,但 IFRS 地區仍按無形資產減值處理,可能抑制更多企業跟進。

3. 監管分化:美國大選後若出現更友好的加密立法,ETH、SOL 的囤幣潮可能迅速放大;相反,若出現針對質押或 DeFi 的打壓,ETH 需求首當其衝。

4. 生態 Beta:如果 2025 下半年 Solana 生態出現現象級應用(如鏈上訂單簿衍生品大規模遷移),SOL 的囤幣比例可能從 1.5% 快速擡升至 3% 以上,帶來價格彈性。

六、一句話總結

上市公司囤幣版圖仍呈 “BTC 絕對主導、ETH 緩慢滲透、SOL 小衆試水、BNB 生態綁定” 的格局;下一輪結構性機會,要麼來自宏觀流動性再擴張對 BTC 的繼續虹吸,要麼來自監管明朗化後 ETH/SOL 的補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