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林浩的交易所賬戶餘額定格在100萬U。他關掉屏幕,點燃的煙在黑暗中明滅。這個數字,他等了三年。

去年此時,他還在爲爆倉的5萬U失眠。和所有韭菜一樣,他沉迷於追漲殺跌,在FOMO和恐慌中反覆被收割。直到在那個爆倉的深夜,他忽然想明白一件事——幣圈從來不是賭場,而是獵場。

“首倉只是試錯,盈利纔是子彈。”這是他寫在交易日誌扉頁的準則。

他用最後的三萬U開始實踐滾倉策略。首倉永遠不超過10%,就像獵人佈下的誘餌。當BTC突破關鍵壓力位時,他用3000U試多。行情啓動後,他不追加本金,只把盈利分成三份:一份抽回本金,兩份作爲加倉籌碼。

“讓利潤去奔跑,讓本金回家。”這成了他的咒語。

記得那次ETH從1800暴漲至2200,多數人急着止盈,他卻用浮盈加倉。當行情衝到2500時,他的倉位已經是初始的三倍。隨後的大回調中,他仍然保住了70%的利潤——因爲投入的早已不是本金。

真正改變命運的,是去年十月那波SOL行情。他在30U建倉,隨着上漲不斷用利潤加碼,最終在120U全部止盈。僅這一單,就賺走了他之前三年的虧損。

“高位橫盤是利好,低位橫盤是利空。”他漸漸讀懂了盤面語言。當社羣恐慌時,他尋找買入機會;當所有人FOMO時,他默默分批止盈。

現在他明白了,幣圈最狠的不是分析技術,而是反人性的執行力。當別人盯着K線尖叫時,他在執行交易計劃;當羣友炫耀收益時,他在計算風險回報比。

從三萬到百萬,不是靠運氣,而是靠一套冷血的滾倉體系。每次止盈後,他都會取出10%獎勵自己,剩下的繼續滾入本金。

夜色漸褪,林浩掐滅菸頭。新的一天,獵場依舊開放,只是這次,他不再是獵物。

以前一個人在黑夜裏亂撞,現在燈在我手裏。

燈一直亮着,你跟不跟?@币来财M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