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頭看 2021 年的市場,根本就是一臺被 “集體樂觀” 焊死的 hype 機器。當時最火的名字,馬斯克、邁克爾・塞勒、PlanB、拉烏爾・帕爾、凱西・伍德,嘴裏喊的全是 “新範式來了”“100 倍不是頂”,連推特上一條 DOGE 的推文都能讓數十億資金瘋涌。


但作爲親歷者,我當時就發現不對勁:這些大佬只敢給 “上漲預期”,卻沒人敢說 “該在哪跑”。塞勒天天說比特幣是 “終極抗通脹工具”,可他沒說 “抗通脹不代表不會跌 40%”;PlanB 拿 Stock-to-Flow 模型畫漂亮曲線,卻避談 “模型算不出流動性突然抽走的災難”;馬斯克靠一條推特把 DOGE 拉翻倍,散戶以爲是入場信號,其實是他身後機構的出貨窗口。
我身邊有個粉絲至今記得,2021 年 11 月比特幣摸到 6.9 萬時,他跟着某大 V 說 “持有到 10 萬”,結果跌到 4 萬時還在等反彈,最後 3 萬割肉,這就是沒看透:大佬的 “信念” 是用來拉盤的,你的 “信念” 卻是用來套牢自己的。別罵大佬 “坑人”!2021 年最該記牢的 4 個血淚教訓很多人虧了就怪 “大佬騙人”,但我要潑個冷水:大佬沒義務對你的錢負責,真正的坑是你自己的 “懶”,懶得做策略、懶得看信號、懶得控風險。這 4 個教訓,我每年都會翻出來給粉絲覆盤:
第一,“抗通脹”≠“能避險”。塞勒推比特幣抗通脹沒錯,但他是用企業資金長期持有,而你是用生活費梭哈。2021 年美聯儲加息後,比特幣從 6.9 萬跌到 3 萬,“抗通脹” 的說法碎得稀爛,記住,資產的 “長期價值” 和你的 “短期持倉安全” 是兩回事,哪怕是比特幣,沒止損照樣虧到哭。
第二,“科學模型” 幹不過 “流動性”。PlanB 的 Stock-to-Flow、Willy Woo 的鏈上指標,當時看起來比 K 線靠譜多了,可 2021 年 12 月流動性一抽緊,所有模型都失靈了。我當時盯着 ETH/BTC 匯率和比特幣 dominance( dominance 指比特幣市值佔比),發現這兩個信號先於模型翻綠,果斷減了 7 成倉,比起復雜模型,“價格行爲 + 資金流向” 纔是散戶的保命符。
第三,“長期 vision” 救不了 “短期追高”。拉烏爾・帕爾說 “加密會迎來指數級增長”,凱西・伍德看好 “創新科技曲線”,這些長期看都對,但 2021 年追高的人,哪怕熬到現在也沒解套。我一直跟粉絲說:“看長期要做定投,追短期要設止損,把‘大佬的長期’當成‘自己的短期理由’,就是送錢。”
第四,“敢提風險” 的纔是真貴人。2021 年也有清醒的聲音,Cobie、Pentoshi 這些人不喊 “多少倍”,反而天天提醒 “要砍風險”“要設無效點位”(比如跌破某條均線就止損)。當時沒人聽,後來虧了纔想起,那些不跟你畫餅、只跟你說 “該跑了” 的人,纔是能保住你本金的人。#ETH创历史新高 #美联储降息预期 #币安Alpha上新 $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