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原生特性,正在導致鏈上世界的流動性過於分散、割裂且嚴重失衡。據統計目前大約有 80% 到 90%的流動性鎖定在 EVM 應用中,這給新興生態的建立與發展帶來了挑戰,抑制了Web3 的創新。許多新興生態因缺乏良好的多鏈互操作性方案,不得不陷入持續的流動性爭奪戰中。

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是,每次新興 Layer2 及其相關生態應用的預期空投、造富效應都能吸引圈內用戶的眼球,但進入新公鏈的成本和門檻讓大多數用戶望而卻步。這些用戶多來自以太坊、BNB Chain 等成熟生態,但傳統跨鏈橋的高成本和高門檻阻礙了大部分用戶參與其中。在後 DeFi 時代,行業始終在探索如何實現資產在多鏈之間的高效、安全、低成本流動,同時爲用戶提供無縫的使用體驗。

PicWe 項目是衆多探索者之一,該項目以全鏈無准入競價編排協議Omni-Chain Permissionless Bidding Orchestration Protocol (OPBOP)、動態流動性矩陣Dynamic Liquidity Matrix (DLM)、可編程代幣傳輸Programmable Token Transfer等系列技術方案爲基礎,率先在 Movement 上推出了行業首個以無橋、無信任交易模式(CATM)爲特點的跨鏈交易模式,以打造下一代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

作爲跨鏈領域的創新者,PicWe 的解決方案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據悉,該項目在 Movement Labs 舉辦的 “Battle of Olympus” 黑客鬆活動中,從 2,100 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 DeFi 賽道一等獎。同時,PicWe 在過去三個月展現了令人矚目的增長勢頭。自上線以來,該項目已吸引了 72.7 萬用戶,處理了來自 16.3 萬個獨立地址的 22.1 萬次交互,總交易量高達 3.26 億美元。

作爲 Movement 生態中跨鏈解決方案的傑出代表,PicWe 不僅穩固了其在 Movement 生態中的領先地位,也正在迅速崛起爲最優的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之一。

PicWe 如何實現無橋的跨鏈交互?

在傳統的跨鏈交易中,跨鏈橋通常扮演着較爲重要的媒介角色,其通常通過鎖定、包裝等系列方式來幫助交易者在不同的鏈間實現資產的跨鏈轉移。雖然傳統跨鏈橋爲早期鏈上世界的流動性交互做出的巨大貢獻,但其弊端同樣而是十分十分明顯的。

事實上,對於一筆基於跨鏈橋的跨鏈交易,通常會涉及到鎖定、鑄造以及贖回等系列操作,而每一個步驟通常都需要用戶支付一筆 Gas 費,所以一次跨鏈不僅會爲用戶帶來較爲高昂的摩擦成本,還無形中增加很多繁瑣的交易步驟以及較高的交易延遲。當然,傳統的跨鏈橋甚至加劇了流動性的碎片化,一些跨鏈方案選擇將資產會以獨立的包裝代幣形式存在於不同的鏈上,比如 WBTC 等,這種分割降低了資產的整體流動性和可用性。

更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於安全性,許多跨鏈橋依賴於中心化或半中心化的託管方來確保源鏈上鎖定資產的安全,這導致極高的單點風險。即便是引入一些 PoS 驗證組,但隨着單條鏈的流動性減少,攻擊成本就就會大幅降低,從而增加其受到惡意行爲者攻擊的風險。事實上,早期互操作性的探索曾引發的一系列安全事件舉不勝舉,不僅引發了爭議,並且很多人曾對此失去了信心。

此前,Connext 的創始人 Arjun Bhuptani 提出了“互操作性三難困境”的概念,指出在區塊鏈之間實現互操作性時,很難同時滿足以下三個特性:通用性(在兩條鏈之間傳遞任意數據的能力)、可擴展性(能夠在異構鏈上快速部署的能力)以及無需信任性(最小化信任假設)。

可見,跨鏈橋確實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僅僅是權益之計,一定不是跨鏈方案的最終狀態。

對於 PicWe ,並沒有選擇在原有跨鏈橋思路的基礎上繼續創新,而是通過引入了狀態通道、流動性激勵等系列方案構建了一套不需要媒介的去中心化的跨鏈交互體系,用戶僅需要在源鏈上進行驗證,就能實現多鏈的資產跨鏈交易。

鏈抽象交易模型(CATM)

PicWe 跨鏈交易系統主要由鏈抽象交易模型(CATM)作爲驅動,該模型在多鏈間都部署有合約負責交易狀態的更新和協調,並通過構建一套獨特的全鏈無准入競價編排協議,能夠隨時爲不同的兩條鏈進行服務。

事實上,傳統跨鏈橋的跨鏈流動性,主要是靠在源鏈以及目標鏈分別鎖定足額資產,以保證在鏈兩端的兌付,當目標鏈資產儲備不足時跨鏈將變得低效甚至難以實現。而對於PicWe 的 CATM 模型並不是依賴於鎖定或者鑄造資產來保證流動性,而是通過搭建一套賦有激勵的 LP 體系來“向外求”。

具體而言,PicWe 所部署的合約,無論是在源鏈還是目標鏈,都可以理解爲一個全鏈流動性池,該池由 LP 角色提供來提供流動性且賦有激勵。

當具備跨鏈交易需求的用戶,將資產存入源鏈合約中時,類似於將資產注入到源鏈的流動性池中,並選擇對應的目標鏈、填寫地址,通過單鏈簽名向全鏈無准入競價編排協議完成多鏈支付請求後生成訂單。合約記錄用戶的資產後,分佈式的中繼器會負責將用戶在源鏈的交易狀態安全地傳遞到目標鏈,信息包括交易日期(date)、賬本(ledger)、訂單詳情等,實現狀態以及數據的傳遞。

而對於目標鏈合約,在驗證源鏈合約的簽名是否有效,檢查源鏈交易是否滿足所需的區塊確認數後(延遲確認,防止雙花、預言機操控、閃電貸等風險),目標鏈合約池最終在用戶指定的地址釋放資產。

最重要的是,在 CATM 體系中,持續具備流動性再平衡的能力。

在以往,LP 用戶將能夠通過向不同鏈上的合約池提供流動性的方式,從中獲得 Farming 激勵,以保證不同鏈上的合約池或者說資金池流動性充足,且保持動態。

而當目標鏈上的流動性不足時,PicWe 通過荷蘭拍的方式向 LP 或其他流動性提供者尋求更多資產,其特點在於在最初對於某資產設定一個價格,並隨着流動性愈發充足而使得代幣價格不斷下降(激勵效果不斷下降)。對於 LP 而言,流動性的差值代表着套利機會,差值越高套利機會越大,那麼對於一筆荷蘭拍交易開始時,會瞬間吸引大量的 LP 套利者參與其中,保證目標鏈合約池以最快的速度恢復流動性,同時也確保了流動性補充的成本最優。

基於這套體系,如果某條鏈的流動性不足,PicWe 也會通過上述 Rebalance 機制,將其他鏈的資產轉移到缺乏流動性的鏈上,以保證不同鏈間流動性的充足與均衡。

得益於 PicWe 的跨鏈流動能力以及不同鏈間的流動性差值,流動性提供者可以同時在多個鏈上賺取收益,突破單鏈資金池的限制,同樣投資者能夠通過聚合所有支持鏈的流動性收益來優化回報。

所以我們看到,在上述過程中,PicWe 的方案並不涉及代幣原生的鑄造與贖回,也無需託管用戶的資產,並且 PicWe 本身是從源鏈到目標鏈直接基於可編程代幣傳輸技術傳遞原生資產信息,保持資產在源鏈和目標鏈原生狀態以及流動性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優化了資產的跨鏈效率,並保持整個過程的完全去中心化。

“多、快、好、省”的無橋方案

基於上述技術特點,PicWe 的無橋方案正在呈現出“多、快、好、省”的優勢。

傳統的跨鏈方案受限於流動性池提供的代幣種類,無法支持中長尾資產的跨鏈購買,比如我們難以直接使用 Base 鏈的 USDT 買到 Solana 鏈的 PNUT 資產。

這就好像在商超、倉儲購物,用戶只能購買到由供貨商(LP)提供的指定商品(Token)。而由於壓貨存在資金成本,商超、倉儲能買到的商品品類都是有限的。想購買到任意商品,只能通過線上 P2P 的方式。

PicWe 的全鏈無准入競價編排協議 Omni-Chain Permissionless Bidding Orchestration Protocol (OPBOP) 正在創造一個讓用戶能夠買到任意鏈上任意 Token 的去中心化“線上商城”,即通過 PicWe,用戶可以使用任意鏈的 USDT 購買到任意鏈上的任意資產。

傳統的跨鏈方案需要用戶先將源鏈上的資產(比如 USDT)換成跨鏈橋接受的資產(比如 ETH)才能進行跨鏈。而跨鏈完成後還需要將資產兌換成自己想購買的資產(比如將 ETH 兌換成 PEPE)。整個交易過程中,環節過多、鏈條過長,用戶體驗較差。

通過 PicWe 購買全鏈資產的過程中,只需要一步就能在鏈上完成,全程無需跨鏈、Swap。無論是 EVM 鏈還是異構鏈都能夠在 1 分鐘內完成交易。

PicWe 的無橋方案打破了跨鏈不可能三角的禁錮。用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了全鏈資產的鏈上交互,避免了過去跨鏈協議可以使用和轉移用戶資產的風險。這種無橋方案從始至終都“不碰”用戶資產,既能避免項目方作惡,又能避免黑客攻擊。

無橋方案可以節省跨鏈橋費用、Swap 費用和 Gas 費用。而現在流行的意圖交易、鏈抽象方案也只是代替用戶完成複雜的跨鏈操作,其中產生的多次 Swap、跨鏈、Gas 等費用依舊需要用戶承擔。通過 PicWe,用戶本質上是支付 USDT、直接購買目標鏈上的 Token,可以節省所有中間費用,每筆交易成本可以控制在 1 USDT 以內。

目前, PicWe 已經案率先基於這套方案在 Movement 堆棧上進行了實踐,基於 Movement 網絡,PicWe 支持用戶無縫地在任何區塊鏈上交易資產,如交易者可以使用 Movement 網絡上的 USDT 購買其他鏈上的任意代幣,包括比特幣區塊鏈上的 BTC。

PicWe 的資本效率

通過獨特的動態流動性矩陣 Dynamic Liquidity Matrix (DLM)技術,在跨鏈的資本效率上,PicWe 相對於傳統的跨鏈方案有着極爲明顯的優勢。 PicWe 提供的 LP 池,不再是傳統的單一交易對池,其 USDT 池每時每刻都在提供不同交易對的流動性。而且是按需提供,只有在用戶提交了交易某個 Token 需求的時候,池內的 USDT 纔會提供對應 Token 的流動性,極大程度上提升了 LP 池的收益。

我們看到,在上圖中,左側爲傳統的流動性方案,右側爲 PicWe 的方案。

傳統的流動性方案示例中,總流動性爲 ,但這些流動性被分散在不同的鏈和橋之間,總流動性爲18B ,但這些流動性被分散在不同的鏈和橋之間:

  • 每條鏈(如 Chain A、Chain B、Chain C、Chain D)各自擁有 流動性,橋(如和)分別持有1B 流動性。

  • 每條鏈上有多個資產(Token1、Token2、Token3、Token4),每種資產的流動性爲 $1B 。

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傳統跨鏈橋方案的流動性是極爲分散的,各鏈和橋之間的流動性無法互通,導致資本利用率低。當單鏈或橋上的流動性不足以滿足大額交易需求,容易造成價格滑點,並且各鏈上的資產彼此獨立,難以整合利用。

而在 PicWe 的方案中,通過動態流動性矩陣將鏈進行抽象化處理,並將分散的 $18B 流動性整合爲一個可跨鏈調用的整體池,各鏈上的資產(Token1、Token2、Token3、Token4)通過 PicWe 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流動性統一後,各鏈上的用戶可以共享整體流動性,避免因鏈上資產不足導致的交易失敗或高滑點。

同時基於 CATM 交易體系和動態流動性矩陣,PicWe 並不需要爲每條鏈分別注入無效的流動性,顯著優化資本分配,同時還能夠爲流動性提供者通過 PicWe 的協議獲得高達 30% 的 APY 。從現階段看,主流的 DEX 所提供的 LP 收益通常不超過 10%,並且由於常年流動性充足,其可觀的 LP 套利機會並不多。

而 PicWe 的收益來源於流動性差,不同資產間、不同鏈間的流動性差一定是長期存在的,這也就意味着 PicWe 將常年能夠爲 LP 用戶提供可觀的套利收益,並以此保證跨鏈系統的效率,同時滿足多個角色的需求。

B2B2C

從 C 端用戶的角度出發,PicWe 可以是一個不錯的資產跨鏈、跨鏈交易以及收益工具,但 PicWe 不僅僅是 To C ,而是期望走 B2B2C 的路線。

事實上,PicWe 其不僅僅以工具定義,而更多的將自身定義爲底層跨鏈流動性設施,其通過開放 SDK 來讓所有鏈上應用能夠與之集成,並通過其技術方案來獲得全鏈拓展的能力。

比如對於一個 DEX,可以基於 PicWe 的 SDK 與 PicWe 進行組合集成,DEX 將能夠進一步爲用戶提供跨鏈交易的能力,甚至基於此進一步提供一些創新的交易產品、衍生品產品板塊,提升平臺功能並通過更爲優質的潛在收益捕獲用戶。而對於 PicWe 而言,通過成爲下層設施並服務於 B 端應用,其能夠將這些合作者的用戶間接納入到生態體系中,並加速其方案的規模性採用。

總結

PicWe 正在重塑跨鏈互操作體系,通過 CATM 驅動的跨鏈架構,打造了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其採用無橋架構,不僅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流動性碎片化,增強了安全性,還顯著降低了跨鏈互操作的成本。同時,藉助 OLBC 模型,PicWe 提供了一個穩健的機制來維護網絡穩定性並激勵流動性貢獻者。

作爲一套全新的跨鏈互操作體系,PicWe 不僅突破了“互操作性三難困境”,還爲傳統跨鏈橋提供了一個可擴展的替代方案。同時,通過全新的拓展與組合方式,重新定義了跨鏈互操作性的範式,爲鏈上世界從分散走向統一提供了全新的基礎。

原文鏈接: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159986

關於PicWe

什麼是 PicWe? PicWe 是由 Copariot Labs 打造的世界第一個全鏈 IRO 啓動平臺,賦能Real-World Assets (RWA)的統一全鏈流動性的協議基礎設施,致力於:Redefining Liquidity Across All Chains !! 從而實現:無國界金融系統結算層的願景!

PicWe 已經兼容六大公鏈:Movement、BNB Chain、Base、Arbitrum、HashKey、Plume。PicWe 集成以下核心模塊:全鏈流動性協議、全鏈原生穩定幣 WEUSD、RWA 投資平臺(已支持美債/基金:景順美國高級貸款策略基金:年化8%企業債-已上線、年化4%USB瑞銀美債-即將上線)、多鏈原生兼容、去中心化治理;不是工具合集,是完整的鏈上操作系統。

PicWe 依託一系列技術方案,包括全鏈無准入競價編排協議(Omni-Chain Permissionless Bidding Orchestration Protocol, OPBOP)、動態流動性矩陣(Dynamic Liquidity Matrix, DLM)和可編程代幣傳輸(Programmable Token Transfer),在 Movement 平臺上推出了行業首個以無橋、無信任交易模式(CATM)爲特點的跨鏈交易模式。該舉措旨在構建下一代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

PicWe 將三大核心功能融合爲一個信任最小化的技術棧:

  • ☠️ IRO 啓動平臺(初始 RWA 資產發行) 實現現實資產的代幣化,一次上鍊,多鏈流通——無碎片化資金池,無跨鏈橋風險。

  • ☠️ 無橋全鏈流動性協議,用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資產在EVM、Move、Solana間便捷、安全、低成本的自由流動。

  • ☠️ 面向 AI 智能代理的結算層 提供供自治代理調用的執行基礎設施。PicWe 開放級MCP,代理提出請求,PicWe 原子結算並完成鏈上執行。

通過構建這一全鏈流動性基礎設施,PicWe希望推動去中心化金融的創新,併爲B2B2C市場帶來無限可能。

核心價值主張

  • ☠️ 任意資產任意鏈交易 — 無需橋接,原子級結算

  • ☠️ 一次存入,多鏈收益 — POL 機制激活閒置資金,跨鏈賺取獎勵

  • ☠️ 機構級 RWA 發行框架 — IRO 支持發票、國債、房地產等資產的代幣化,並實現全鏈同步分發

  • ☠️ AI 友好設計 — 提供意圖驅動的 API,錢包、dApp、AI 代理均可通過一次調用完成換幣、質押或策略部署

PicWe 是現實資產與全鏈無許可流動性的交匯點 ——在所有鏈上,同時發生。

相關鏈接:

  • ☠️ https://copariot.com/

  • ☠️ https://linktr.ee/PicWeOfficial

關於 NakaLa₿s 狙擊獵人社羣

爲什麼叫 Naka? 取自比特幣創始人 Satoshi Nakamoto 中Naka!

我們是一羣來自“零級市場”,具備挖掘、捕獲“破壞式創新”「特質及品味」人的狙擊獵人社羣!

讓我們一起一起掀桌子:上車 Crypto2.0 牌桌做主人,不做“Crypto1.0 牌桌”韭菜…...

我們認爲一生成功捕獲一次:零級市場「破壞式創新」足矣!

歡迎對Bitcoin2.0、一人公司/Solopreneur 、一人資本/Solo VC、DevRel 開發者關係、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網絡國家/The Network State、開發者經濟體、破壞式創新等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加入 NakaLa₿s 捕手社羣,一起做狙擊獵人,拒做韭菜!!

  • 訪問 https://news.naka.vc

  • 關注 https://t.me/Naka_Labs

  • 關注 https://x.com/JinJian5

  • 訂閱星球 https://t.zsxq.com/B5F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