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幣爲何連狗都不如?

“國產幣連狗都不如”的說法是部分投資者對早期國產加密貨幣亂象的極端負面評價,核心源於大量國產幣存在技術空心化、炒作割韭菜、合規風險高等問題!

1. 技術缺乏核心創新,多爲“空氣幣”:早期多數國產幣並非基於自主研發的底層技術,而是簡單複製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幣的代碼,僅修改名稱、總量等參數,缺乏實際應用場景和技術突破,本質是“無技術、無生態、無價值”的“三無空氣幣”,無法爲用戶或行業創造實際價值。

2. 炒作割韭菜現象頻發,信任徹底崩塌:許多國產幣發行方通過“拉社羣、畫大餅、喊單炒作”等模式,吸引散戶入場後便通過“砸盤”“跑路”等方式收割資金,典型如早期的傳銷幣、資金盤類國產項目,導致大量投資者虧損,形成“國產幣=割韭菜”的負面標籤,市場信任度極低。

3. 合規性缺失,風險遠超主流幣:國產加密貨幣大多未經過任何官方監管備案,且我國對加密貨幣交易、代幣發行融資等活動長期持禁止態度,這類幣種不僅面臨政策監管的直接風險,還易被用於洗錢、詐騙等非法活動,投資者權益毫無保障,進一步放大了其“高風險、低價值”的負面認知。

需說明的是,該說法是對早期亂象的極端總結,並非所有與國內相關的區塊鏈項目或代幣都如此,且隨着行業發展,部分合規區塊鏈技術(非加密貨幣)已在國內實體經濟中落地應用,但就加密貨幣領域而言,早期亂象留下的負面印象仍影響着部分投資者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