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秋天,雷曼兄弟倒下,全球金融像被按了暫停鍵。各國央行緊急放水救市,危機暫時穩住了,但人們也第一次直面一個問題:法定貨幣會不會因爲可以無限增發而失去約束?
就在這股不安之中,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個署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密碼學郵件列表裏發佈了一篇 9 頁的小論文:(比特幣(Bitcoin):一種點對點(peer-to-peer)的電子現金系統)。
它的想法很直接:
貨幣不靠央行背書,而由公開的代碼規則保證稀缺;
交易不找銀行清算,改由全球的節點(node)共同驗證;
通脹不由政策決定,而是寫死在程序裏——總量恆定 2100 萬枚。
幾個月後,2009 年 1 月 3 日,第一枚“種子”落地:中本聰挖出了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他在區塊裏刻下當天(泰晤士報)的頭版標題:“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
這不只是時間戳,更像一份宣言:比特幣要做的是對當時救市與濫發貨幣的迴應。
2010 年 5 月 22 日,美國程序員 Laszlo 用 1 萬枚比特幣買了兩塊披薩。聽上去有點荒誕,但它標誌着比特幣第一次走進現實世界,完成了從“白皮書裏的理念”到“可以買東西的貨幣”的躍遷。
隨後十多年裏,比特幣從幾乎一文不值,漲到單枚12萬美元,成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都無法忽視的資產。
如果把1971 年美元與黃金脫鉤視爲“信用貨幣時代”的開啓,那麼 2009 年的創世區塊,很可能就是“算法貨幣時代”的起點。比特幣的意義,不止在價格曲線,更在它拋出了兩個尖銳問題:
在國家信用之外,人類能不能形成另一種全球貨幣共識?
在銀行體系之外,能不能有一種無需中介的價值傳遞方式?
比特幣給出了一個可運行的答案。這個答案能走多遠,金融史還在繼續書寫。但可以肯定的是:2009 年 1 月 3 日,已經在貨幣史上刻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