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ubblemaps看項目方的誠意:
今天比較了兩個項目,在Bubblemaps上看到了截然不同的畫面。
第一個項目,團隊地址清晰標註,鎖倉合約經過審計,代釋放份額按時解鎖。雖然前期持倉比較集中,但每個月的解鎖數據都公開可查,新地址也在持續增加。
第二個項目就很有意思了。團隊地址隱藏在普通用戶中,通過幾十個中間地址轉移代幣。鎖倉合約是自己寫的,留有後門。最可笑的是,他們還在推特上天天喊"完全去中心化"。
我從Bubblemaps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看項目不要聽他們說什麼,要看他們做什麼。鏈上數據就像照妖鏡,照得出誰是真心做事的,誰是來撈快錢的。
有些項目方會抱怨Bubblemaps"多管閒事",但我覺得,如果你真的堂堂正正,又何必害怕被監督呢? transparency should be a feature, not a bug.
現在每次看到項目方主動展示Bubblemaps數據,我都會多一分好感。至少說明他們願意接受監督,敢於透明。這樣的項目,就算暫時遇到困難,也值得多給一些時間 #Bubblemaps $BMT @Bubblemap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