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子們!今天咱們深入聊聊核心話題 —— 爲啥越來越多人認爲 “Web3 敘事”,其實是加密貨幣走偏的關鍵歧途😜?
上篇內容裏咱們提到過,加密貨幣行業早已偏離最初願景:一邊執着於基礎設施創新,卻把 “貨幣” 這個核心屬性拋在腦後;另一邊技術迭代不斷,可技術成果始終沒能和真實價值創造掛鉤,這種 “脫節” 讓行業陷入尷尬處境😕。而今天要挖得更深 —— 行業最大的困境,其實是從根源上誤判了 “該構建什麼樣的應用”。
加密貨幣圈子裏一直有個執念:要做 “超越金融” 的應用。智能合約平臺誕生後,大家更是篤定 “價值會從應用層反哺底層協議”,加上 “胖協議理論” 的推波助瀾,這種想法越傳越廣,幾乎成了行業共識🤔。可問題恰恰出在這:行業強行把 “金融化” 塞進了本就不適用的場景裏。
要知道,互聯網的成功是因爲 “滿足人類已有的真實需求”,比如社交是爲了溝通、遊戲是爲了娛樂;但加密貨幣的思路卻反過來 —— 硬要給社交、遊戲、身份管理這些場景 “注入金融機制”,結果呢?現實狠狠打了臉😣:
代幣化社交應用:根本沒走進主流。用戶來參與,不是因爲產品本身好用,全靠 “賺代幣” 的激勵撐着,沒了獎勵,人走茶涼😒;
加密遊戲應用:直接被傳統遊戲社區抵制。本來玩遊戲是爲了放鬆樂趣,結果金融化把 “打怪升級” 變成 “盯盤炒幣”,徹底破壞了遊戲體驗,誰能接受😡?
代幣化身份 / 聲譽系統:折騰半天,沒比傳統系統好在哪。所謂的 “去信任優勢” 沒展現,反而因爲代幣機制變得複雜又冗餘😓。
這裏必須劃重點:別把加密遊戲和(CS:GO)皮膚市場混爲一談!兩者有本質區別 —— 皮膚市場只是遊戲 “外圍” 的交易生態,頂多算玩家間的額外互動,從沒改變 “玩遊戲” 的基本邏輯;但加密遊戲是直接把 “玩遊戲” 變成 “賺快錢”,連遊戲最核心的 “樂趣” 都丟了,這能一樣嗎😕?
還有個常見誤區:把 “區塊鏈技術” 和 “去信任屬性” 綁死。其實區塊鏈只是個 “創建賬本的技術工具”,而去信任是 “無需第三方中介就能執行交易” 的特性 ——去信任是有代價的:要消耗更多算力、速度更慢、成本更高,它只在 “必須規避中介風險” 的場景(比如跨境轉賬、去中心化支付)有價值,多數日常場景裏,大家更願意依賴權威機構(比如銀行、平臺),又快又省心😏。
對任何平臺來說,選不選區塊鏈都該算 “效益賬”:多數非金融應用,要麼根本不需要 “去信任”(比如社交軟件,誰在乎 “去中心化聊天”?),要麼 “去信任的收益” 遠蓋不過 “技術成本”。所以現在機構用區塊鏈,基本都是爲了 “提升效率”(比如簡化供應鏈對賬),而不是真的追求 “去信任化”,這纔是務實的選擇😎。
好在現在行業終於慢慢 “醒了”:不少項目開始跳過 “代幣經濟”,專心用區塊鏈提升實際效率;價值不再空轉到底層協議,而是流向能解決具體問題的應用;就連 “Web3 敘事” 也在悄悄調整 —— 這種迴歸現實的變化,其實是好事😁。
說到底,加密貨幣走到今天的困境,核心是 “忘了初心”。當年比特幣誕生,是爲了迴應金融危機裏 “中心化貨幣體系的失效”,核心理念是 “讓貨幣不依賴任何可信中介”;可後來的項目慢慢淡化了這個使命,有人炒概念、有人搞投機,行業越走越散😔。
所以未來的方向很明確:別再執着於構建 “Web3” 這個虛頭巴腦的概念,而是把 “區塊鏈技術” 和 “最初的貨幣使命” 結合起來。要知道,“貨幣” 纔是最適合區塊鏈的場景 —— 既需要去信任(規避央行濫發風險),又有原生數字屬性(方便轉賬流通)。行業該做的,是打造更穩定、更實用的貨幣體系,而不是硬造 “沒人需要的 Web3 應用”😎。
寶子們,你們覺得加密貨幣能放下 “Web3 執念”,重新迴歸貨幣本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