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maps觀察筆記:從鏈上數據看項目生態健康度
今天研究了一個號稱"社區驅動"的項目,Bubblemaps上的數據讓我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現象。這個項目的代幣分佈看起來相當分散,前十大持倉只佔25%,但深入分析後發現了問題。
首先看持幣地址數,雖然顯示有1.2萬個地址,但其中8000多個地址的餘額都不足1美元,這些很可能是空投或刷量的殭屍地址。真正活躍的地址不到1000個,而且大部分都在交易所裏。
再看交易活躍度,過去一週只有300多個地址有過交易記錄,而且主要集中在三個交易所錢包之間轉賬。這說明真實流通量遠比宣傳的要少,大部分代幣都處於休眠狀態。
最讓我注意的是團隊地址的動態。雖然白皮書承諾鎖倉一年,但通過Bubblemaps的地址關聯功能,發現團隊通過多箇中間地址已經轉出了約5%的代幣到交易所。這些轉賬金額都很小,而且時間分散,顯然是在避免引起注意。
一個健康的項目生態應該是流通充分、交易活躍、團隊守信。如果這三個基本條件都達不到,再好的白皮書也只是空中樓閣。建議大家在投資前,至少花十分鐘時間看看這些基礎數據,可能會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損失 #Bubblemaps $BMT @Bubblemap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