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粉絲問我:我想通過全職炒幣實現財務自由,可行嗎?
隨着這兩年認識的人越來越多,有一些感悟。我發現,炒幣做得好的人,生意做得大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他們都對自己很誠實。
他們騙不騙別人我不知道,但他們基本不會去騙自己。自己大概處於什麼位置、幾斤幾兩,自己採取的策略、風險承受能力、現金流規劃,整體上邏輯必然是自洽的。
做人做事,做到最後,其實都是一些很質樸的真理:
你有多少成本,你大概的風險承受能力,你的收益預期。真正有用的無非這點東西。
至於你到底看沒看懂,到底是不是在賭,我覺得每個人都要心裏有數。
至於說的要不要全職,這種問題,其實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資金上來,收益穩定,自然就可以全職。口袋裏摸不出幾塊錢來,你全職個毛線。很多人說我雖然錢少,但我收益高,這種都屬於屁話,你收益高怎麼可能錢少。
知道自己是誰,不去假裝自己擁有那些不曾擁有的條件,大概是成長的第一步。
很多人真正成長,就是從認識到自己是普通人開始的,然後你才能理解什麼叫“慢就是快”。
我們最擅長對自己說謊:
當FOMO(錯失恐懼症)附體時,總能“發現”某個百倍幣“價值嚴重低估”,在“即將起飛”的幻夢中梭哈;
當瀑布突至,又能瞬間化身“鏈上偵探”、“宏觀大師”,堅信是“莊家洗盤”、“技術回踩”,把深度套牢的幣美其名曰“價值信仰”;
曾虔誠拜讀的白皮書、項目方吹下的牛皮,在歸零的邊緣被遺忘。幣圈最鋒利的鐮刀,往往不是熊市的寒意,而是我們親手打磨的幻想之刃。
我們恨透了被“狗莊”收割的屈辱,卻總在高點忍不住All In; 我們嘲笑“新韭菜”的愚勇,卻總在下一波土狗熱潮中前仆後繼; 我們痛斥項目方無恥畫餅,卻在下一個“暴富神話”前,又鬼使神差地建倉,心裏默唸:“就買點玩玩……”
幣圈浪潮永不停歇,但大多數人只貪戀浪尖短暫的浮華,無視了風險大海的深邃與無常。真正的贏家,往往是那些能在羣魔亂舞的市場裏冷靜評估風險的人;是能在一片喧囂中聽見自己心跳節奏的人;更是能坦率承認“我亦凡人,並非預言家”的清醒者。
幣圈的殘酷真相:躍遷,是普通人的必修課
這兩年混跡圈中,見過形形色色的人。我發現,能在幣圈長存的人(無論盈虧比例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對自己誠實。他們騙不騙別人,我不知道;但他們基本不會騙自己。
你本金幾許? 口袋裏是生活費學費,還是閒錢棺材本?
你能承受幾成歸零? 是夜不能寐,還是風輕雲淡?
你的預期多高? 是跑贏通脹,還是妄想百倍翻身?
你究竟在幹什麼? 是真懂項目邏輯,還是在玩心跳賭博?
每個人內心,都必須有桿秤。至於“要不要全職炒幣”?答案自然明瞭:
本金滾大了嗎?收益穩定了嗎?現金流覆蓋支出了嗎?沒有?那麼**“全職”就是個危險的奢侈品**。
總有人說“我錢少,但我收益高”?這多半是扯淡——收益真高,錢怎麼可能還少?
真正的成長,始於承認自己是普通人。理解了“慢即是快”,纔不會被市場短期的噪音裹挾致死。
1. 普通人的破局之路:先積糧草,再圖天下
普通人(就是本金少的人)躍遷的第一步,不是靠運氣賭一把,而是靠實力做大本金。少看那些動輒百倍、千倍的“大佬”神話。他要有那本事,早該是地球首富了,還用得着天天教你“財富密碼”?
普通人做大本金的最好方式,是工作,不是炒幣(尤其是在早期)。
在你本金沒起來之前,炒幣最重要的意義是:學習和鋪墊。
積累經驗培養盤感: 實戰中感受市場情緒,鍛鍊風險嗅覺,未來真有大機會時才能抓住。
養成節制消費習慣: 經歷過幣價波動的人,反而更容易理性看待消費。
輔助收入,積累資本: 一點點加速初始資本的原始積累。
認清自我,磨練心性: 幣圈是面照妖鏡,最能暴露人的貪婪與恐懼。
2. 別看不起工資:它是你幣圈的“核動力護航航母”
幻想靠炒幣一夜暴富、擺脫工作是極大的思維陷阱。一個剛畢業的人,是10萬本金賺3倍(到30萬)容易,還是工作努力幾年達到年薪20萬-30萬容易?
年薪30萬,等效於你用10萬本金每年賺300%的回報!你相當於一個小富二代,擁有1000萬本金,靠4%無風險的理財每年躺賺40萬(稅後可能還不到30萬)。如果這個小富二代不懂節制,花錢如流水,假以時日,靠踏實工作並理性投資的你就有機會完成逆襲。
當你有20-30萬的穩定年收入時,操作一個差不多金額的幣圈賬戶,你還會被上下20%、30%的波動嚇得魂飛魄散、盲目操作嗎?心態,就是這樣穩住的。資金,也是這樣一點點滾大的。
說句實在話:如果你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畢業不久,在幣圈賬戶達到7位數(百萬級別)之前,你的重心必須是工作!8位數(千萬級別)之前,辭掉工作專職炒幣?做夢都別想!
3. 炒幣門檻極低?不!它暗藏的門檻高到天際
幣圈,確實是普通人嘗試改變命運的一個工具(甚至是當前階段,爲數不多的、理論上可行的方式),但千萬別搞錯了它正確的使用姿勢。
普通人資源匱乏,不可能像富豪那樣靠無風險利息碾壓世人。想要躍遷,幣圈這種高波動、高風險、高潛在回報(也極易歸零)的“權益類遊戲”,幾乎是普通人力圖搏擊風浪的無奈之選。
然而,躍遷的路徑絕不是“梭一把,單車變寶馬”。看看我周圍那些(家庭起點不高)卻能靠幣圈積累起一些資產的人,他們的共同點很清晰:
1) 炒幣不是(至少初始階段不是)他們的主業:
他們普遍受過良好教育,有一份提供穩定、體面現金流的工作(比如技術、金融、產品經理等)。純粹依靠炒幣發家的極其罕見原因很簡單:本金少時,再高的收益率絕對值也微不足道;沒有穩定現金流入場,心態極易扭曲,本金積累極慢,熊市裏連飯錢都可能成問題。幣圈是他們的“兵器”,而不是“飯碗”和“退路”。他們的能力,即使沒有幣圈,也可能比一般工薪階層強。
2) 十年磨一劍:
他們大多擁有超過十年的市場經驗(無論幣圈還是股市)。幣圈是伴隨他們成長的長期副業。有工作帶來的現金流支撐,虧損不至於傷筋動骨,心態能更平和。 經歷牛熊輪迴,管理資金從小到大,幣圈投資才慢慢融入他們的生活規劃和財富版圖。能力是熬出來的,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拿着全部家當衝進幣圈,一個50%的波動就能讓他徹夜難眠。
3) 幣圈只是跳板之一:
他們的成功跨越,並非僅靠幣圈。幣圈(早期)提供了一部分的初始資本加速器(可能是關鍵一環),加上工作的穩健增長(工資上漲)、合理配置(比如買房),資產性收益和幣圈收益逐步提升,才慢慢與純粹的工薪階層拉開差距。這是一個複合、積累的漫長過程,不是幣圈單點爆破。
4) 打造專屬交易系統:
能活下來並持續發展的,最終都會形成一套與自身性格、風險偏好相匹配的交易模式(無論你是短線波段、網格、趨勢跟蹤還是信仰長期持有)。這必須是邏輯自洽,能解釋盈虧,並在實踐中不斷修正的。絕不是聽消息、看K線形狀、瞎猜莊家意圖那種玄學! 新手最愛用的詞是什麼——“莊”、“韭菜”、“拉盤出貨”、“洗盤”、“插針”、“誘多”… 聽上去好像很懂,實則毫無章法。許多人永遠停留在這個層次,贏了狂妄自大,輸了就滿世界罵狗罵項目方、罵政策。
5) 本職工作纔是根基:
當你只有10萬塊在幣圈折騰時,每天的波動可能上千,似乎比你剛畢業時工資還多?假象!這意義不大。即使遇上牛市翻個倍,賺了10萬。但如果你因此荒廢了工作,錯過一次晉升或跳槽漲薪的機會,別人提升的穩定收入足以碾壓你這10萬塊。剛畢業的頭幾年是黃金期,你那點投機收益可能幾天就虧回去,而職業能力的沉澱和收入的增長是紮紮實實的。幣圈外的現金流越多,你在幣圈裏的試錯空間、容錯能力就越強,勝率自然提升——這是良性循環的基礎。你能把幣圈當主業的時機應該是:職業生涯遇到瓶頸,收入幾乎見頂,而此時幣圈收益能連續三年平均穩定地達到你工資的三倍以上。達不到這個條件?踏實工作吧。
他們是幣圈裏少見的聰明人,懂得剋制慾望,懂得長遠規劃。“立於不敗之地,再看天時圖謀發展”——這纔是穿越牛熊、笑到最後的底層智慧。
所以,我建議年輕的朋友(尤其是對金融、技術有了解的),在不影響正職的前提下,越早接觸幣圈越好:
初期資金量小(虧了肉疼也能承受,當作學費),你吃不了真正的大虧。
幣圈投資是個需要長期學習、積累認知、磨練心態的行當,早點開始這個緩慢生長的過程,利遠大於弊。
但是,如果你指望一上來就辭了工作,靠炒幣暴富翻身?趁早斷了這念想吧。天下哪有這麼容易的美事?
結語
幣圈的潮汐永不停歇。當市場再次喧囂,你我真正需要的,或許是放下幻想與執念。
對自己誠實一點:坦誠自己的侷限,看清風險的輪廓,坦然接受這場充滿未知與驚濤駭浪的遊戲。那些深夜被驚醒,拔掉充電器的瞬間終會過去。賬戶中的數字起伏,不應也無法丈量你生命的價值。
累了?就關燈、關機、關APP。數字的海洋沒有停歇之日,但掌舵之人,永遠有權決定何時啓帆,何時歸港休整。
以前一個人在黑夜裏亂撞,現在燈在我手裏。
燈一直亮着,你跟不跟?@币来财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