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此前,在與 Circle 執行長的對話中,涉及盈利模式、銀行競爭與 Arc 區塊鏈策略等話題。如今,花旗銀行在 Web3 領域又有新動作,再次凸顯華爾街正加速佈局區塊鏈技術。
花旗銀行新動作:進軍穩定幣及加密貨幣 ETF 託管
踏入數位資產深水區
花旗銀行正積極爲穩定幣及加密貨幣 ETF 抵押資產尋求託管角色,深入數位資產領域。過去,主流銀行對比特幣和以太幣多持觀望態度,避而遠之。但隨着監管逐漸明晰,以及川普政府出臺友善政策,花旗將目光投向合規優勢明顯的穩定幣市場。
穩定幣市場潛力巨大
花旗內部預估,到 2030 年穩定幣規模有望擴大至 3.7 兆美元,這將重塑跨境結算、資本管理與財富配置三大金融環節。其金融服務部門全球合作與創新主管 Biswarup Chatterjee 表示,爲穩定幣的優質資產提供託管服務是首要考慮方向,加密貨幣 ETF 託管也具備可能性,因爲其需要等量的數位貨幣作爲支撐。
託管生態:安全與規模的比拼
加密貨幣金融大規模採納的關鍵
能否安全穩健地守護用戶資產,是加密貨幣金融能否實現大規模應用的關鍵。美國(GENIUS 法案)規定,穩定幣發行方必須持有經審計、一比一的現金或國債儲備。
花旗的託管優勢
花旗看準這一要求,計劃將高品質國債與現金納入自家保管庫,利用銀行現有的風險管理流程,降低代幣化資產操作的不確定性。目前,加密貨幣 ETF 抵押物託管市場大多被 Coinbase 佔據,市佔率約八成,但花旗憑藉在傳統金融客羣中的高信任度,仍有機會分得一杯羹。
代幣化支付:實現 24/7 秒級結算
實戰測試成效顯著
花旗看好區塊鏈對支付效率的提升作用。其內部“Citi Token Services”平臺已在紐約、倫敦、香港完成多次實戰測試,處理金額達數十億美元,驗證了代幣化存款可在全天候、全年無休的架構下實現秒級結算。
拓展服務領域
花旗還攜手 Payoneer 等金融科技夥伴,將服務延伸至跨境電商與自由工作者的收款需求,致力於打造下一代全球清算網絡。
傳統金融集體佈局,競賽升級
多家銀行試水區塊鏈
花旗並非孤軍奮戰。摩根大通、高盛、紐約梅隆銀行等也紛紛試水區塊鏈領域,業務涵蓋以加密貨幣作爲貸款抵押、爲 DeFi 協議提供銀行級風險管控等。
共同底層邏輯
儘管各家銀行的切入點不同,但底層邏輯一致,即結合區塊鏈的高效性與現有管制優勢,確保反洗錢、信息安全和客戶保護措施到位。
總結與展望
花旗以託管服務爲切入點,結合代幣化支付測試,加速將傳統銀行品牌拓展至數位資產領域。儘管未來面臨市場份額爭奪、安全事件和技術標準統一等挑戰,但華爾街已明確表態,區塊鏈不再是金融領域的邊緣嘗試,而是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必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