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這事兒,想拿到結果,就得先啃下“認知焦慮”這塊硬骨頭。熬過去,纔算真正站到門檻裏,到時候別說七位數,八位數的資產也能慢慢攥在手裏。

這話,是說給正迷茫的兄弟聽的。很多人總覺得,交易做得好的都是那些反應快、腦子活、技術頂尖、勝率奇高的“聰明人”。但說實話,我真不算這類人,甚至剛入行時,傻事錯事沒少幹。我能走到今天,靠的從不是什麼天賦,而是死磕到底的“熬”。

真不是自謙,我確實不算特別機靈。既做不到一眼看穿盤面玄機,也沒有學啥都一點就通的本事。剛摸進這個圈子時,別人踩過的坑,我幾乎一個不落全踩了——頻繁交易像上癮,重倉博弈賭運氣,追漲殺跌隨大流,甚至連最基本的止損都懶得設。那會兒別人說“堅持就能看到希望”,我心裏清楚,自己不過是硬撐着,死扛着沒倒下而已。

最磨人的,就是那段“認知焦慮期”。

19年剛入行時,我總以爲虧錢是因爲技術不到家。於是像瘋了一樣看書、學指標、扒課程,波浪理論、布林線、K線形態、均線法則、江恩圖表……只要是市面上有人提的,我都像抓救命稻草似的往腦子裏塞。

可學着學着,腦子反而越來越亂。指標之間打架是常事,這個說漲那個說跌;不同“大神”的交易理念更是撞得厲害,各有各的道理,聽得越多越沒主見。那段時間,我就在“瘋狂學”“盲目試”“頻繁換系統”的死循環裏打轉,越學越迷茫,越試越心慌。

後來才慢慢想明白:這根本不是技術問題,是認知出了亂子。東西學了一堆,卻不知道該怎麼用;信息看了一籮筐,卻沒建立起自己的判斷框架。那些看似有用的知識,在當時的我手裏,不過是一堆雜亂無章的“垃圾堆砌”。

那陣子,大概是我人生最灰暗的時刻。策略一次次失效,賬戶一天天縮水,我開始瘋狂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笨?是不是天生就不適合做交易?那時候自媒體沒現在這麼發達,遇到坎兒連個能問的人都沒有,鑽進死衚衕就很難再繞出來,常常盯着屏幕發呆,連飯都忘了喫。

轉機,是從啃透幾本書開始的。像(趨勢交易法)(澄明之境)這些書,我翻來覆去看了不下十遍,把裏面提到的交易方法拆開來,對着歷史行情一遍遍覆盤。慢慢發現,我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雜音”,手裏攥着幾個核心指標,喫透一套交易系統,專注做幾個熟悉的幣種,喫透一類行情,就夠了。

於是狠心刪掉那些花裏胡哨的工具,只留下最核心的幾個指標;不再追求“懂得多”,轉而死磕“用得明白”。這個轉變過程特別痛,像親手砍掉自己好不容易攢起來的“武器庫”,但現在回頭看,必須得經歷這一刀。

刪繁就簡之後,盤面反而看得越來越清。哪些是噪音,哪些是信號;什麼時候該出手,什麼時候該收手,心裏漸漸有了譜。就這麼一步步,才總算蹚出了自己的路。

說真的,認知焦慮這關,熬不過去,就永遠只能在“換系統、換方向、換策略”的原地打轉,交易之路也只會越走越窄。

所以別總覺得賺錢靠運氣,說白了,就是看你敢不敢比別人多扛一點難。七位數、八位數的機會,其實每個幣友都可能遇到,但能不能接住,就看你能不能熬過那些別人熬不住的坎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