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妖幣滿天飛,山寨季都變味了,想不踩坑還得靠工具。Bubblemaps就是幹這個的——多鏈的供應審計+關係可視化工具,用氣泡加連線把大額持倉、資金走動畫得明明白白。V2版本更厲害,有倆撒手鐗:Magic Nodes能自動揪出藏着的關聯羣組,Time Travel能回放歷史分佈,數據更新最快6小時一次,方便盯着覆盤。

一套能落地的查崗流程(四步走):

1)先搜代幣或地址,看前排持倉是不是太集中,有沒有扎堆的“小團體”(V2首頁和教程都強調“先看結構”);

2)用Magic Nodes自動找出那些肉眼看不出來的關聯組,再點開地址明細一條條查轉賬記錄;

3)拉Time Travel看歷史,確認持倉集中或分散是自然演變,還是“拉盤前偷偷建倉”“事後故意歸集”;

4)跨鏈比對形態,別隻看單鏈長得“好看”就上車(V2新增多鏈覆蓋,實時性也加強了)。

團隊協作靠Intel Desk的“資源分配”機制:

把社區調查做成每週輪換的“案例池”,用戶存BMT給案例“投票”,平臺按票數分配調查資源和時間。爲了防薅羊毛,提現費一開始20%,48小時減半,10天就降到1%以下,公式和例子寫得清清楚楚,選題、分工都有章法,過程也能追着看。

想對外展示證據?直接嵌進去就行:

支持Iframe嵌入,能把互動氣泡圖嵌到自己的網站或儀表盤裏,不管是給投資者看的更新、上市前披露,還是合規材料,都能用。而且V2說“核心功能對所有人免費”,高階功能纔給持幣用戶開,入門門檻不高。

覆蓋的鏈也多,不止以太坊:

V2能查以太坊、Solana、BNB Chain、Base、Tron、ApeChain這些主流鏈,還特意適配了Solana的Pump.fun、DEX Screener這些工具,查新上項目時能放進一套流程裏。BNB Chain今年5月也官宣加入V2覆蓋了。

這5個信號得盯着(高效篩項目,少走彎路):

• 刷新時間戳:每張圖都標着“最近算好的時間”,正常不超過6小時,新幣可能慢點;

• 前排集中度“跳變”:Time Travel裏看事件前後是不是突然變集中;

• 羣組間頻繁互轉:不合空投、團隊歸集邏輯的密集連線,得深挖;

• 跨鏈一致性:多鏈項目是不是每條鏈都長得健康;

• 社區協作結論:Intel Desk的投票和週報,能不能被鏈上證據對上。

當然也有邊界:

Bubblemaps只給清晰的線索和證據彙總,不給現成結論。大羣組不一定是壞事,連線多也未必是同夥,還得結合合約權限、解鎖計劃、公告和審計報告一起看。把它當“第一關篩查+覆盤工具”,效率才高。

選個代幣或地址,按“發現→定位→回放→跨鏈查”四步走一遍;需要大家一起查就丟進Intel Desk,要對外說清楚就嵌進去。V2把實時性、多鏈覆蓋、自動識別做得更紮實,不管是研究、風控還是合規團隊,做標準化的鏈上查賬和監控都好用。

#Bubblemaps @Bubblemaps.io $BM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