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總結 2025 年加密行業裏最強的敘事,穩定幣絕對排第一。市值超過 2500 億美元,全球跨境支付和電商結算開始用它,連監管都逐漸清晰。穩定幣已經不再是“數字美元”,而是真正跑進了日常金融的血液裏。
在這樣的背景下,@Huma Finance 🟣 出現得很應景。它不是在做傳統意義上的 DeFi,而是提出了一個新概念——PayFi(支付金融)。簡單說,就是把支付流和信用流打通,用穩定幣來做實時結算、融資和收益分配。
爲什麼是 PayFi?
我們以前用“支付”這個詞時,往往想到的是支付寶、Stripe 或 PayPal —— 交易完成後,資金要麼卡在清算通道里,要麼需要幾天到賬。而 PayFi 的思路是:
支付實時完成,資金直接以穩定幣形式結算;
如果你是商戶,還能馬上拿到流動性,而不是等應收賬款過賬;
如果你是流動性提供者,你賺到的是穩定的真實收益,而不是那種虛擬的挖礦獎勵。
換句話說,Huma Finance 讓“支付”不再只是支付,而是天然帶上金融功能:即時融資、可組合的流動性、跨境無障礙。
Huma 的做法
Huma 在 2025 年 4 月推出 2.0 版本,把主戰場遷到了 Solana。這個決定挺聰明的,因爲 Solana 在穩定幣支付這件事上表現確實領先:速度快、手續費低,而且越來越多機構在這裏部署穩定幣應用。
他們的核心邏輯大致是三層:
支付融資
比如電商商戶收到一筆訂單,可以立刻通過 Huma 用穩定幣結算,而不是等傳統的賬期。RWA 代幣化
像發票、應收賬款這種資產,可以上鍊、拆分,再通過穩定幣市場融資。這樣既增加了流動性,又讓收益有現實錨定。真實收益
用戶提供 USDC 等穩定幣流動性,就能獲得雙位數的收益。和過去那種“靠補貼養起來的高 APY”不一樣,這裏是由真實的支付融資需求驅動的。
到 2025 年 8 月,Huma 的總交易量已經超過 57 億美元,活躍流動性 1.36 億美元,年化收入大約 1700 萬美元。這些數字說明,它並不是“紙上談兵”的概念,而是已經具有了一定規模。
爲什麼和穩定幣敘事契合?
如果說 2025 年是“穩定幣之夏”,那 Huma 的定位就特別合拍。
跨境支付:穩定幣本身就是降低成本、加速結算的利器。Huma 直接切進這個場景,甚至和 Arf、Geoswift 合作,爲全球電商提供同日支付。
監管清晰:GENIUS Act 在美國通過後,機構採用意願大增。Huma 也順勢加入 Global Dollar Network(和 Paxos、Galaxy HQ 等同列),讓它看起來更合規、更主流。
DeFi 與 RWA 融合:Huma 的 $PST 代幣在 Jupiter、Kamino 上可以交易,說明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而是和 DeFi 生態連得很緊。
說白了,Huma 正在做的事情,把穩定幣從“工具”變成了“基礎設施”。
我的看法
Huma Finance 的價值在於,它抓住了穩定幣落地的真實需求:支付和融資。過去幾年,大家對 RWA 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把美債搬上鍊”,但那終究是偏機構的玩法。Huma 的路徑更接地氣,它解決的是商戶、跨境結算、日常支付的效率問題。
我傾向於認爲 Huma 是一條對的賽道。相比純粹炒幣敘事,PayFi 至少讓穩定幣真正有了實用場景。再加上它落在 Solana 上,能享受到整個生態流動性擴張的紅利。
如果說 2020-2023 是 DeFi Summer,那麼 2025 可能真的是 Stablecoin Summer。而在這一波里,Huma Finance 很可能會被記住:它不僅僅是一個 DeFi 協議,而是第一個認真把“支付”當作金融層來做的平臺。
也許幾年後我們回頭看,Huma 會是 PayFi 敘事裏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