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政法委“點名”虛擬貨幣立法研究,這步棋一落,瞬間在幣圈和法學界炸了鍋——有人喊“終於要給虛擬貨幣一個‘身份’了”,也有人罵“這是要把創新關進籠子裏”。
爭議的核心繞不開三個死結:
1:身份定位怎麼算? 若立法承認其“財產屬性”,是不是等於給炒作開了綠燈?可若只定義爲“風險資產”,那民間持有的數千萬枚虛擬貨幣,在遺產繼承、司法凍結時又該按什麼規矩算?去年某法院拍賣涉案比特幣時,就因“無明確法律依據”引發軒然大波。
2:監管尺度如何拿捏? 有人怕管太嚴:“區塊鏈技術剛有點火苗,難道要因爲虛擬貨幣一竿子打死?” 也有人怕放太鬆:“沒立法時,傳銷、洗錢都躲在幣圈背後,真出了事兒,散戶維權都找不到法條撐腰。”
3:跨境這塊硬骨頭怎麼啃? 虛擬貨幣天生“無國界”,但法律有國界。萬一國內禁止交易,國人卻通過海外平臺操作,追責時用中國法還是外國法?去年某跨境洗錢案,就因管轄權扯皮拖了整整兩年。
說白了,這場立法討論的背後,是“創新自由”和“金融安全”的角力。有人盼着它能畫出一條清晰的紅線,有人則擔心它會變成一把“一刀切”的剪刀。至於最後會偏向哪頭?恐怕比幣價的漲跌還要難猜。$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