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特幣(BTC)


核心定位:加密貨幣的 “錨定資產”,被廣泛視爲 “數字黃金”,市值長期佔據加密市場的 40%-50%。


技術細節:SHA-256 算法,10 分鐘區塊間隔,2100 萬枚總量(截至 2025 年 8 月已挖出約 1950 萬枚),每 4 年減半(下一次減半預計 2028 年)。


2025 年動態:
機構持倉持續增加,美國現貨 ETF 淨流入超 300 億美元,推動價格在 6 萬 - 9 萬美元區間波動。
閃電網絡(Layer2)交易額佔比達 18%,單筆支付成本降至 0.001 美元,開始在跨境小額支付中落地(如非洲匯款)。
獨特價值:全球共識最強,抗審查性與去中心化程度最高,是加密市場的 “避險資產”。


2. 比特現金(BCH)
核心定位:比特幣的 “大區塊分叉幣”,主張通過擴大區塊(當前 8MB)提升交易效率,定位 “電子現金”。


技術爭議:2017 年因比特幣區塊大小爭議分叉,拒絕 SegWit(隔離見證),強調 “鏈上擴容” 而非 Layer2。


2025 年現狀:
市值約爲 BTC 的 1.2%,主要交易集中在幣安、OKX 等平臺,社區活躍度較低。
應用場景侷限於少數商家支付(如部分加密友好的電商),因缺乏生態創新,逐漸被主流市場邊緣化。


3. 萊特幣(LTC)
核心定位:“數字白銀”,比特幣的 “輕量版”,早期以 “更快交易”(2.5 分鐘區塊)和低門檻挖礦(Scrypt 算法)聞名。


生態特點:與比特幣技術同步升級(如激活 SegWit、Taproot),但創新較少,主要作爲 “過渡性支付工具” 存在。


2025 年動態:
市值約爲 BTC 的 0.8%,流動性集中在頭部交易所,挖礦以 ASIC 礦機爲主(如比特大陸 L3+)。
與支付處理器 BitPay 合作,支持全球 1 萬家商戶結算,但份額被 USDT、BTC 等擠壓。


4. 狗狗幣(DOGE)
核心定位:“meme 幣始祖”,從玩笑項目演變爲草根社區驅動的 “大衆加密貨幣”。


技術特點:Scrypt 算法,1 分鐘區塊間隔,無限供應量(年通脹約 5%),無減半機制。


2025 年現狀:
依賴馬斯克等名人效應,2025 年特斯拉再次短暫支持 DOGE 支付汽車訂單,推動價格單日上漲 30%。
市值約爲 BTC 的 0.5%,主要用途是打賞、小額轉賬,缺乏實際落地場景,投機屬性極強。


5. 門羅幣(XMR)
核心定位:“隱私幣之王”,專注於交易匿名性,無法通過鏈上數據追蹤發送方、接收方或金額。


技術亮點:
採用RandomX 算法(抗 ASIC,CPU/GPU 均可挖礦),通過 “環形簽名 + 隱形地址 + 環 CT” 實現完全隱私。


2025 年升級後支持 “可編程隱私交易”,允許開發者在隱私保護下構建簡單智能合約。


監管風險:因匿名性被用於非法交易,歐盟、美國等將其列爲 “高風險加密貨幣”,部分交易所限制交易。


6. 達世幣(DASH)
核心定位:“去中心化支付網絡”,在比特幣基礎上增加 “主節點(Masternode)” 雙層網絡,支持即時交易(InstantSend)。


技術機制:
主節點需抵押 1000 DASH,負責驗證交易、維護隱私功能(PrivateSend),並參與治理。


區塊獎勵的 45% 給礦工,45% 給主節點,10% 進入社區金庫用於生態建設。


2025 年現狀:
主節點數量約 1.2 萬個,主要應用於少數發展中國家的小額支付(如委內瑞拉、尼日利亞)。


市值下滑至加密貨幣前 50 名外,因隱私功能被 XMR、ZEC 超越,支付場景被 USDT 擠壓。


7. 以太經典(ETC)
核心定位:以太坊的 “原教旨主義分叉幣”,堅守 PoW 機制,拒絕因 “DAO 事件” 進行鏈上回滾(2016 年分叉)。


技術特點:Ethash 算法(GPU 友好),支持智能合約,區塊間隔 14 秒,總量無上限(年通脹約 2.5%)。


2025 年動態:
市值約爲 ETH 的 0.3%,生態以小衆 DeFi 協議(如 ETCLend)爲主,開發者數量不足 ETH 的 1%。


社區主張 “代碼即法律”,反對中心化干預,吸引部分 PoW 信仰者,但缺乏實際創新。


8. 大零幣(ZEC)
核心定位:“隱私與透明並存” 的加密貨幣,首個採用零知識證明(zk-SNARKs)的項目,支持 “私密交易”(Z-address)和 “透明交易”(T-address)切換。


技術細節:Equihash 算法(抗 ASIC,後期被 ASIC 礦機攻破),區塊獎勵 12.5 ZEC,總量 2100 萬枚(與 BTC 一致)。
2025 年現狀:


隱私交易佔比約 30%,主要用戶爲注重隱私的個人和企業(如律師、跨境交易者)。


因 zk-SNARKs 技術複雜,生態擴展緩慢,市值被 XMR 超越,排名跌至前 60 名。


9. 以太幣(ETHW)
核心定位:以太坊合併(2022 年 9 月)後的 PoW 分叉鏈,由反對 PoS 機制的社區維護,主張 “PoW 更去中心化、抗審查”。


技術背景:ETH 合併後,原 PoW 鏈繼續運行,沿用 Ethash 算法,代幣總量與 ETH 一致(約 1.2 億枚)。


2025 年現狀:
算力僅爲 ETH 合併前的 5%(主要依賴小型礦場),生態幾乎停滯,90% 以上的 DApp 未遷移。


市值不足 ETH 的 0.1%,交易集中在小衆交易所,被主流市場視爲 “分叉投機品”。


10. 烏鴉幣(RVN)
核心定位:“資產發行專用鏈”,比特幣分叉項目,專注於低成本發行自定義資產(如證券、NFT、能源信用等)。


技術亮點:
KAWPOW 算法(抗 ASIC,GPU 挖礦友好),1 分鐘區塊間隔,總量 210 億枚。
2025 年 AssetBridge v2 升級後,支持資產跨鏈至 BSC、Polygon,提升互操作性。


應用場景:


中小企業發行數字憑證(如農產品溯源代幣、演唱會門票 NFT),但規模較小。


市值約 2.5 億美元,排名前 150 名,依賴礦工和資產發行需求維持流動性。


總結:10 種貨幣的定位差異與趨勢
頭部共識:BTC 獨一檔,依託 “數字黃金” 地位維持主導;


支付場景:LTC、DOGE、DASH 逐漸被穩定幣(USDT/USDC)替代,僅存小衆市場;


隱私賽道:XMR 以技術優勢領先,ZEC 因靈活性仍有一席之地,但均面臨監管壓力;


PoW 分叉幣:BCH、ETC、ETHW 缺乏創新;


垂直領域:RVN 在資產發行領域有獨特定位,但生態規模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