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ubblemaps數據看項目方的真實意圖

你們有沒有發現,項目方的真實想法都寫在鏈上?我來分享幾個通過Bubblemaps發現的經典套路:

1. "長期建設者"的真相

有個項目宣傳"團隊代幣鎖定3年",但Bubblemaps顯示:

- 所謂的"鎖定"是通過智能合約實現的

- 合約裏藏着提前解鎖條款

- 團隊已經偷偷轉出15%到多籤錢包

2. "社區治理"的貓膩

某DAO項目聲稱完全由社區治理,查持倉發現:

- 5個"獨立代表"錢包實際由同一IP控制

- 這些地址投票權佔60%以上

- 每次提案都是100%通過

3. "機構投資"的把戲

看到項目宣傳頁掛着知名風投logo?先查Bubblemaps:

- 所謂的"機構地址"都是新創建的

- 初始資金來自個人交易所賬戶

- 投資金額與宣傳嚴重不符

實用建議:下次看項目宣傳時,先打開Bubblemaps對照。鏈上數據不會說謊,但PPT會。

#Bubblemaps $BMT @Bubblemap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