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國外客戶轉筆錢,像等快遞繞地球三圈,三天後纔到;手裏攥着客戶籤的訂單,想先拿點錢週轉,銀行卻讓你填一沓表,等半個月還說“再看看”。
Huma 就幹了件事:把“轉賬”和“借錢”這倆事兒搬到鏈上,搞了個“支付+金融”的混合體(也就是他們說的 PayFi)。簡單說,以前這些麻煩事得走線下、等人工,現在鏈上一點就成,快得像外賣小哥搶單,穩得像家裏的 WiFi 信號。
具體咋玩?用幾個場景給你掰扯掰扯:
手裏有單沒到錢?直接換成能用的現金
開小館子的、接設計活的,客戶簽了合同說“下個月結”,但現在進貨、發工資等着用錢咋辦?在 Huma 上,把這份“還沒拿到的收入”(不管是發票、訂單還是工資單)上鍊,不用等銀行審覈,直接換成 USDC 先用着。相當於“未來的錢”提前到賬,不用再熬那幾十天。
不想當“借錢的”?當“放貸的”也能賺收益
普通人也能摻和——把閒錢放進 Huma 的資金池,企業從池子裏借錢週轉,你坐收利息。年化差不多 10% 上下,不算低了,而且還能額外拿 HUMA 代幣當獎勵。2.0 版本之後,不用啥門檻,誰都能來當“小銀行家”,錢生錢比存定期靈活多了。
機構想玩?有專門的“VIP 通道”
大企業、金融機構也能來,不過得先過身份覈驗(KYC/KYB),之後就能對接大額融資,還能玩些分層的結構化產品。說白了,就是把傳統機構那套融資流程搬到鏈上,效率提上去,規矩也沒少,企業用着放心。
再說說 HUMA 這幣,不是炒空氣的——
你想投票決定平臺規則?它是選票;
你在池子裏放貸、做生態貢獻?它是獎勵;
用平臺服務想省手續費?拿着它能打折。
更實在的是,平臺賺的手續費,一半都會拿來在市場上買 HUMA 然後永久銷燬。用的人越多、手續費越多,銷燬得也越多,市面上流通的就越少,這邏輯懂吧?
數據也能說明問題:2025 年 4 月 2.0 版本上線後,光流水就跑了 45 億美元,放出去的貸款超 23 億美元,不是小打小鬧。背後站着的投資方也硬氣,Circle(USDC 發行方)、Solana 基金會這些都投了錢,安全審計也過了,不算野路子。
說白了,Huma 就是想讓“跨國轉錢”“提前用錢”這些事,變得像掃碼付款一樣簡單——不管你是小老闆、普通人還是大機構,都能在鏈上把錢的事兒辦利索,還能順便賺點。這路子,聽起來確實有點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