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國通脹數據 "爆表",降息預期迎大考

美國 7 月 PPI 數據扔出一顆驚雷:年率 3.3%,不僅遠超市場預期的 2.5%,更是刷新年內 2 月以來的最高值。更讓人咋舌的是月率飆到 0.9%,創下 2022 年 6 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 這意味着商品生產成本正在加速上漲,通脹壓力遠比想象中頑固。

有意思的是,就業市場卻給出相反信號:截至 8 月 9 日當週初請失業金人數 22.4 萬,略低於預期的 22.8 萬。一邊是通脹高燒不退,一邊是就業韌性仍在,這讓美聯儲 9 月的降息計劃突然變得撲朔迷離。

但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卻逆勢喊話:建議 9 月直接降息 50 個基點。他的理由很直白:5、6 月就業數據被下修,而且最新通脹沒受關稅影響 —— 這番表態像是給市場投下一枚煙霧彈,加密貨幣也跟着在 11 萬美元關口反覆橫跳。

二、香港穩定幣遇冷,場外交易驟降三成

香港穩定幣條例生效剛滿一週,鏈上數據就透出涼意:主要場外交易商 USDT 日均轉出額從 5204 萬美元跌到 3490 萬美元,降幅超 32%。其中門店型服務商最慘,業務量直接砍半(降 43.2%),讓人懷疑部分交易正悄悄轉入地下。

這事兒像面鏡子:監管收緊時,市場總會找到新的 "毛細血管"。但長期來看,合規化陣痛或許難免,就看香港能不能在 "防風險" 和 "保活力" 之間找到平衡。

三、以太坊成香餑餑,巨頭們集體下場掃貨

以太坊現貨 ETF 已經連續 14 周淨流入,累計吸金 127.3 億美元,最新持倉市值 292.2 億美元,佔 ETH 總市值的 5.34%。貝萊德的 ETHA 更是狂攬 118.3 億美元,而灰度的 ETHE 卻淨流出 42.8 億美元 —— 機構用腳投票,押注以太坊的勢頭比比特幣還猛。

更瘋狂的是 BitMine 公司,剛宣佈最多能融資 200 億美元,計劃把 ETH 持倉擴到全球總量的 5%。消息一出,ETH 價格直接衝破 4400 美元。目前這家公司已經手握 115 萬枚 ETH(約 49.6 億美元),堪稱 "以太坊第一金庫"。

四、交易所大戰升級:收購、上市、發公鏈忙不停

Coinbase 突然宣佈吞下加密期權巨頭 Deribit,這下現貨、期貨、期權全齊活了。要知道 Deribit 平臺光未平倉合約就有 590 億美元,去年成交額破萬億美元 ——Coinbase 這是要在衍生品市場跟幣安正面硬剛。

另一邊,Bullish 交易所 IPO 融資 11 億美元,發行價 37 美元遠超預期區間,還被貝萊德和 ARK 合計認購 2 億美元。上市兩天市值就衝破 110 億美元,前紐交所總裁 Tom Farley 操盤的這家機構交易所,顯然被資本格外看好。

OKX 則玩起了 "銷燬牌":一次性燒掉 6525 萬枚 OKB,把總量固定在 2100 萬枚,還宣佈 OKTChain 下線兌換成 OKB。消息刺激 OKB 短時衝到 142.88 美元歷史高點,雖然隨後回落,但這波操作讓市場重新審視平臺幣的價值邏輯。

五、穩定幣搞起 "鏈內卷",Stripe、Circle 都來搭新鏈

穩定幣巨頭們不滿足於發幣,開始自己搭戲臺了:

  • Stripe 和 Paradigm 偷偷開發 "穩定幣專用鏈"Tempo,5 人小團隊悶頭搞 Layer 1,還兼容以太坊代碼;

  • Circle 推出企業級公鏈 Arc,直接用 USDC 當 Gas 費,主打外匯和資本市場場景;

  • USDT 背後的團隊更猛,融了 2800 萬美元做 "Stable 鏈",目標是全球低費速通支付。

這場 "穩定鏈" 大戰,本質是搶未來支付的基礎設施 —— 誰的鏈能跑更快、成本更低,誰就能在萬億美元穩定幣市場裏當 "收費站"。

六、Terra 創始人認罪,25 年監禁成加密圈警鐘

Do Kwon 終於低頭了。這位 Terraform Labs 聯合創始人週二在美國認罪,承認共謀欺詐和電信欺詐,最高可能蹲 25 年大牢。兩年前 TerraUSD 和 Luna 崩盤蒸發 400 億美元的慘案,終於迎來法律層面的收尾。

這事兒給所有加密項目敲響警鐘:當代碼和野心失控時,監管的鐵錘從不缺席。

一週市場總結下來,就像看一場多線敘事的大戲:宏觀數據左右着資金流向,巨頭們忙着圈地築牆,監管則在合規與創新間走鋼絲。對投資者來說,緊盯以太坊的機構持倉變化和美聯儲降息動向,或許就能抓住下一波行情的密碼。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