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頭掀起 Layer1 建鏈潮,Circle、Tether、Stripe 相繼入場
近期,多家金融科技公司紛紛選擇建立自有的第一層(Layer1)區塊鏈,而非採用以太坊第二層(Layer2)解決方案。$USDC 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意外宣佈推出開源 Layer1 區塊鏈 Arc,加入了 Tether 和 Stripe 等公司的行列。這股趨勢引發市場關注,分析師開始質疑傳統金融機構進入加密貨幣產業的基礎設施發展策略。
延伸閱讀
Circle第二季虧損4.82億鎂!推穩定幣區塊鏈Arc,迎戰泰達Stable鏈
支付巨頭Stripe聯手創投!開發自家區塊鏈Tempo,打造獨立支付網路
分析師 Adam Cochran 對 Circle 的 Arc 提出尖銳批評,認為這並非真正的 Layer1 區塊鏈,而是「聯盟鏈」。
他指出:「這是一個由私人預先批准的驗證者組成的聯盟鏈,他們甚至有權透過『爭議協議』退還交易。當使用 $USDC 作為根代幣時,他們無法將其打造成真正的 Layer1,因為永遠不會有經濟激勵讓驗證者保持忠誠,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必須將其設為私人聯盟。」
儘管 Layer2 網路具有優勢並繼承了以太坊 Layer1 的安全性,但這些公司仍選擇建立自有 Layer1。Dragonfly 管理合夥人 Haseeb Qureshi 對此表示樂觀:「如果他們能在自己的 Layer1 上獲得分發,那很好。這會讓更多人上鏈,每個人(包括我們)都會更瞭解什麼有效、什麼無效。」
穩定幣特性削弱 Layer2 優勢,去中心化論述面臨挑戰
關鍵問題在於,當主要資產是穩定幣或現實世界資產(RWA)時,Rollup 模型的獨特安全特性價值大幅降低。這些資產本質上就是中心化的,因此當底層資產已經受到中心化控制時,Layer2 的去中心化優勢就失去了決定性優勢,逐漸侵蝕了「Layer2 論述」的基礎。
分析師 materkel 認為穩定幣發行商開發自有區塊鏈是「無用的」,主張穩定幣最佳的互通性只能在以太坊 Layer2 上實現。他表示:「他們想要與現有穩定幣部署的最佳互通性,這只有在以太坊 Layer2 上纔可能實現。」然而,另一派觀點認為,這些公司需要自有鏈來獲得控制權、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並減少停機時間。
有使用者指出:「未來不是以太坊,而是許多 EVM 相容鏈。結算層只是換成比特幣。」
這種觀點反映了市場對多鏈生態系的預期,認為單一 Layer1 主導的時代可能即將結束。
Layer2 面臨技術死衚衕,傳統金融追求控制權與合規性
部分分析師認為以太坊 Layer2 面臨策略性僵局,甚至有人認為從技術角度來看,Layer2 已經「死亡」。分析師 Marty Party 直言:「Layer2 對工程業界來說已經死了。它們都被用來被傳統金融參與者和炒作機器提取流動性。這是監管捕獲的特洛伊木馬。」
Circle 和其它機構的舉動揭示了一個趨勢:大型公司不再依賴以太坊和 Layer2,而是尋求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以獲得對技術、商業策略和監管合規的更多控制權。這種轉變反映了從優先考慮「最大去中心化」轉向「效率和控制」的策略調整。
市場上也有聲音認為不需要「穩定幣專用的 Layer1」,但支持者反駁稱,公司有權使用自己的資金做任何事情。這場辯論的核心在於,當傳統金融機構進入區塊鏈產業時,他們更重視的是可控性和合規性,而非純粹的去中心化理念。
多鏈未來成趨勢,以太坊 Layer2 亟需證明競爭優勢
這種從 Layer2 轉向自建 Layer1 的趨勢,可能象徵著區塊鏈基礎設施發展的重大轉折點。傳統金融機構的需求與加密貨幣原生項目存在根本差異,前者更注重監管合規、營運控制和業務整合,而後者更強調去中心化和反審查性。
以太坊 Layer2 的未來現在取決於能否證明其獨特的競爭優勢。隨著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選擇自建基礎設施,Layer2 解決方案需要找到新的價值主張,才能在這場基礎設施競賽中保持相關性。
這場變化也反映了區塊鏈技術的成熟化過程。當技術門檻降低、工具更加完善時,大型機構更傾向於建立符合自身需求的專用網路,而非依賴現有的通用解決方案。未來的區塊鏈生態系可能會呈現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的格局,不同類型的應用將選擇最適合自身需求的基礎設施。
本篇內容由加密 Agent 匯總各方資訊生成、(加密城市)審稿與編輯,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請勿視為投資建議。
『以太坊L2失寵?深度分析:傳統金融巨頭為何紛紛建立自家L1區塊鏈』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