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maps實戰:我是如何識破一個"機構背書"騙局的

上週在刷推特時看到一個新項目,宣傳頁做得特別專業,還掛着幾家知名風投的logo。直覺告訴我該查一查,結果Bubblemaps直接讓我躲過一劫。

第一眼疑點

項目方聲稱已完成500萬美元融資,但白皮書裏連基本的代幣分配圖都沒有。我在Bubblemaps輸入合約地址,氣泡圖顯示:

- 所謂"機構錢包"其實是3天前創建的新地址

- 這些地址初始資金都來自同一個交易所提現

- 團隊預留的20%代幣根本沒有鎖倉

深入追蹤

用Intel Desk查歷史記錄,發現有用戶上週就標記過這些地址:

- 同一個IP操作多個"機構錢包"

- 項目CEO的GitHub去年就關聯過類似騙局項目

- 所謂的"戰略合作"代幣轉賬都是左手倒右手

結局

我把分析發到社羣后,項目方突然刪除了所有社交媒體賬號。那些衝進去的投資者,現在代幣已經歸零了。

心得:再漂亮的官網都不如鏈上數據真實。花5分鐘查Bubblemaps,可能省下你95%的本金。

#Bubblemaps $BMT @Bubblemaps.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