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的世界裏,黑客從來不是傳說。從冷錢包被盜到智能合約被鑽空子,這些動輒數十億的 "數字劫案",不僅讓投資者血本無歸,更撕開了區塊鏈安全的層層漏洞。以下十個事件,堪稱加密史上最驚心動魄的 "黑客教科書"。
1. Bybit 之劫:14.6 億美金從冷錢包 "蒸發"(2025 年)
2025 年 2 月 21 日,全球加密圈被一則消息炸醒:Bybit 交易所的 ETH 冷錢包遭洗劫,超過 14.6 億美元不翼而飛,創下加密史上最大單筆盜竊紀錄。
黑客的手法堪稱 "數字魔術":他們僞造了交易所的簽名界面,用戶看到的是正常操作頁面,底層智能合約卻被悄悄篡改。當用戶確認交易時,資金早已改道流向黑客地址。最諷刺的是,冷錢包本應是 "最安全的堡壘",卻栽在了一場精心設計的釣魚陷阱裏。
2. Axie 玩家的噩夢:Ronin 網絡 6.25 億美金消失(2022 年)
玩遊戲也能被盜?2022 年 3 月,區塊鏈遊戲 Axie Infinity 的側鏈 Ronin 被黑客一鍋端。黑客控制了 4 個驗證節點,像拿到銀行鑰匙一樣,大搖大擺提走 17.36 萬枚 ETH(約 5.95 億美元)和 2550 萬 USDC。
事後調查指向朝鮮 Lazarus 集團 —— 這個被稱爲 "數字海盜" 的組織,總能精準找到區塊鏈的命門。玩家們眼睜睜看着遊戲資產變成一串無效代碼,直到今天仍有受害者沒拿回損失。
3. 跨鏈橋驚魂:Poly Network 一日丟 6.11 億(2021 年)
2021 年 8 月 10 日,連接以太坊、幣安智能鏈和 Polygon 的 Poly Network 成了黑客的提款機。利用智能合約漏洞,黑客在三個鏈上同時動手,捲走各種加密資產,總值 6.11 億美元。
戲劇性的是,黑客後來主動聯繫項目方,說 "只是想測試安全",還退回了大部分資金。這場 "白帽黑客" 式的盜竊,讓跨鏈橋的安全問題第一次暴露在陽光之下。
4. 幣安的至暗時刻:BNB 橋被薅走 5.69 億(2022 年)
連幣安這樣的巨頭也沒能倖免。2022 年 10 月,黑客僞造交易證明,從 BNB 智能鏈的跨鏈橋偷走 200 萬枚 BNB(當時約 5.69 億美元)。
幣安的反應堪稱教科書:瞬間暫停橋接服務,凍結黑客地址,最終把損失控制在 1 億美元。但這場攻擊讓 "去中心化" 的神話碎了一地 —— 原來再牛的技術,也擋不住針對性的漏洞攻擊。
5. Coincheck 的熱錢包漏洞:5.34 億 NEM 幣不翼而飛(2018 年)
這筆錢至今沒找回,交易所只能自掏腰包賠償用戶,最後被 Monex 集團收購。這事兒成了加密圈的警鐘:熱錢包再方便,也不能當 "保險櫃" 用。
6. 比特幣的黑色記憶:Mt. Gox 破產案(2014 年)
85 萬枚比特幣 —— 佔當時全球流通量的 7%,2014 年被黑客從 Mt. Gox 偷走。按當時價格算約 4.73 億美元,放到今天價值超千億。
這場災難直接讓這家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所破產,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直到 2023 年,受害者纔開始收到少量賠償。它告訴世界:加密貨幣的安全,比漲跌更重要。
7. FTX 破產後的 "二次搶劫":4.73 億美金被洗劫(2022 年)
2022 年 FTX 破產已經夠慘了,沒想到黑客還來 "補刀"。11 月 11 日,就在交易所申請破產後,黑客趁亂掏空了錢包,捲走 4.73 億美元穩定幣,還火速換成以太幣跑路。
混亂中,沒人知道黑客是外部入侵者,還是內部員工。這場 "趁火打劫",成了加密史上最諷刺的註腳。
8. Wormhole 的幸運逆轉:3.2 億美金失而復得(2022 年)
2022 年 2 月,以太坊和 Solana 之間的代幣橋 Wormhole 被鑽了空子,12 萬枚 wETH(約 3.2 億美元)被偷走。
但故事有了轉機:項目方懸賞 1000 萬美元,最終在安全公司幫助下追回所有資金。這場 "完璧歸趙" 讓人們看到:只要反應夠快,加密資產未必是 "肉包子打狗"。
9. 釣魚郵件的威力:DMM 丟了 3.08 億美金(2024 年)
2024 年 5 月,朝鮮黑客組織 TraderTraitor 玩起了 "社工套路":僞裝成 LinkedIn 招聘人員,給 DMM 交易平臺的員工發釣魚郵件。有人中招下載了惡意軟件,黑客順勢控制了交易系統,轉走 4502 枚比特幣(約 3.08 億美元)。
這場攻擊證明:技術再牛,也架不住 "內鬼"—— 哪怕這個內鬼是被忽悠的員工。
10. KuCoin 的絕地反擊:2.85 億追回 2.4 億(2020 年)
2020 年 9 月,KuCoin 的熱錢包被攻破,2.85 億美元資產被盜。但交易所沒躺平,聯合警方和區塊鏈公司追蹤資金流向,硬生生追回了 2.4 億美元。
剩下的 4500 萬美元,KuCoin 用保險和自有資金補上了。這場 "亡羊補牢" 讓它保住了用戶信任,也成了行業應對黑客攻擊的範本。
這些事件教會我們什麼?
從冷錢包漏洞到釣魚郵件,從智能合約缺陷到內部失誤,黑客的手法越來越隱蔽,但核心永遠沒變:找到系統最薄弱的一環。對投資者來說,選擇靠譜的平臺、分散資產、啓用二次驗證,或許是對抗這些 "數字海盜" 的最好辦法。畢竟,在加密世界裏,安全永遠比收益更重要。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