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回到 2013 年

我會直接all in 比特幣,100萬放進去,十年後躺賺 26 億;

順手再抄一把特斯拉,賺 1.2 億;

再配點蘋果股票,9800 萬到手……

想想都爽。

可惜,時間機器沒發明出來。今天羣裏傳的那張“10年前100萬投不同資產,現在值多少”的圖,只能讓我們乾瞪眼。

圖上很刺激:

比特幣 2600 倍

特斯拉 120 倍

蘋果 98 倍

就算比亞迪、小米,也漲到你不敢想

而國債、滬深300?十年下來,勉強跑贏通脹。

於是,羣裏全在感嘆:

“早知道就……”

但冷靜下來想想,這圖裏有三個被忽略的真相:

第一,只挑贏家說事。

就像只報彩票頭獎,不提多少人血本無歸。

比特幣是牛,但多數人早被一次暴跌嚇跑;

特斯拉從 900 美元殺到 100 美元時,天台上排隊的身影誰還記得?

更別說當年的樂視、OFO、P2P——一夜清零的人多得很。

第二,拿住十年,比賺錢還難。

圖上的收益是“死拿到現在”的理想狀態。

現實裏,暴漲時貪心加碼、暴跌時割肉逃命纔是常態。

能從頭拿到尾,本身就是高手技能,不是普通人的標配。

第三,墊底的未必差。

國債十年漲到 140 萬,看似一般,但它穩,危機時是救命稻草;

滬深300雖然回報低,但避開了無數大坑。

所以,這種圖看看就好,別被帶節奏。

暴富故事背後,是運氣、心態、時間三重門檻,缺一不可。

普通人最該做的,不是追那 0.1% 的暴利機會,而是用穩健的節奏,讓賬戶穩步上漲。

真正能帶你穿過風浪的,是那些不炫、不快、但一直在漲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