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Thejaswini M A
編譯:Saoirse,Foresight News
我有個朋友,花了整整七個月時間撰寫科研基金申請。
七個月啊,這比不少人籌備婚禮的時間還長,壓力恐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她本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癌症治療研究員,卻把更多精力耗在籌集資金上,而非真正的科研工作。
整個體系完全本末倒置。做研究需要資金,可拿資金卻得先證明研究一定成功 —— 但不做研究,又怎能證明它會成功呢?
反觀有些事,簡直離譜:某個 YouTube 博主發起「數米粒」衆籌,一個週末就籌到 10 萬美元。這對比實在太諷刺了。
如今在加密領域,一種名爲 DeSci(去中心化科學)的運動正在興起,試圖用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革新科研資助模式。
先別急着不屑,聽完你可能會改觀,這法子或許真能行得通。
現行體系到底有多糟?
傳統科研資助的流程是這樣的:研究者撰寫詳盡的研究方案,提交給政府機構或企業,然後等待 6 到 18 個月才能收到回覆。大多數申請會被駁回,即便獲批,也附帶一堆限制條件,導致研究者花在文書工作上的時間比做研究還多。
這套流程的核心是「降低風險」,聽起來挺合理,可問題在於:突破性發現本質上都是有風險的。從抗生素到互聯網,那些最重大的科學突破,最初往往都是評審委員會不會資助的「冷門方向」。
還有論文發表的問題:研究者必須在昂貴的學術期刊上發表成果,這些期刊收費高得離譜,還將研究成果設置付費牆。結果就是,納稅人掏錢資助的研究,納稅人自己卻看不着。
最終,優秀的研究者把數年光陰耗在官僚流程裏,而非解決實際問題。重要的研究被拖延,甚至胎死腹中,而通過納稅支撐了大部分基礎研究的公衆,卻被隔絕在自己買單的科研成果之外。
DeSci 登場
DeSci(去中心化科學)本質上是把加密貨幣的理念應用到科研領域:研究者不必再向評審委員會「乞討」資金,而是可以直接向關心其研究的人衆籌;研究成果不再被付費牆封鎖,而是存放在公共區塊鏈上,任何人都能查閱。
當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前幣安 CEO 趙長鵬開始在公開場合談論這個概念時,DeSci 獲得了廣泛關注。要知道,當加密領域的大佬們聚焦某件事時,往往意味着相關基礎設施已具備落地的條件。
具體運作模式是這樣的:研究者發行代表其項目的代幣,人們通過購買代幣爲研究提供資金,若研究成功併產生盈利性成果,代幣持有者就能分享收益。
這已不是理論空想,不少企業正在爲去中心化科學搭建實實在在的基礎設施。
以該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BIO Protocol 爲例,它曾獲得幣安實驗室的支持,資金實力雄厚。BIO 打造了所謂的「BioDAOs」,本質上是衆籌生物技術研究的投資社羣。不再是少數富豪決定哪些癌症療法值得開發,而是成千上萬的人可以聯合出資,並投票決定研究方向。
還有專注長壽研究的 Molecule 和 VitaDAO,它們將知識產權代幣化:當研究者取得一定成果時,所有權會分配給所有資助者。目前它們支持的項目包括紐卡斯爾大學的衰老研究和哥本哈根大學的長壽研究。
資金規模也在不斷增長。這些平臺已處理數百萬美元的科研資助,部分單個項目通過代幣銷售籌到數十萬美元。雖然與傳統資助相比仍顯渺小,但增長速度驚人。
@HCCapital
越深入思考 DeSci,就越覺得它意義非凡。科學研究本就是協作的過程,研究者在前人成果上探索、共享數據、同行評審,而區塊鏈技術恰恰爲這種透明協作而設計的。
傳統資助體系催生了扭曲的激勵機制:研究者爲拿經費,不得不誇大研究的確定性,這反而阻礙了對「不確定但可能有突破」方向的探索。DeSci 則扭轉了這一點。它獎勵研究者分享所有數據,包括失敗的實驗,因爲這些可能幫其他人少走彎路。
還有個好處是,能讓全球研究者都參與進來。尼日利亞的研究者有好想法,無需背靠西方大學或資助機構,也能從全球籌到資金。這對科學進步的民主化意義重大。
而且透明度與生俱來:當研究通過區塊鏈代幣獲得資助時,所有人都能清楚看到資金的去向,無需再猜測經費是用在了實際研究上,還是成了行政開銷。
風險與挑戰
當然,風險也不容忽視。最大的問題在於質量控制。傳統的同行評審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確實能篩除一些垃圾研究。在去中心化體系裏,如何避免人們資助那些明顯不靠譜的科研項目?
波動性也是現實難題。如果一個五年期的癌症研究項目靠加密代幣融資,萬一代幣價格暴跌 90%,該怎麼辦?長期研究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
監管不確定性同樣存在。多數國家在醫學研究、藥物開發和知識產權方面有複雜規定,代幣化研究如何融入現有法律框架,目前還不明確。
說實話,多數科學家並非加密領域的「原住民」,要求他們突然變成通證經濟學和 DAO 治理專家,實在強人所難。
總結
儘管問題不少,DeSci 的發展勢頭卻不容忽視。相關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資金投入不斷增長,而傳統科研資助體系卻每況愈下。當資助機構要用 18 個月審批緊急研究的經費,而加密衆籌幾天就能完成時,效率差距顯而易見。
早期項目多集中在生物技術和長壽研究領域,這很合理,這些領域有明確的商業潛力:如果資助的研究催生了新藥,代幣持有者就能分享利潤。但這種模式其實適用於任何最終能創造價值的研究。
我認爲我們正處於一項重大事業的初期階段。不是說加密貨幣能一夜取代傳統科研資助,而是它提供了一條更快捷、更透明、能讓全球研究者更易獲取的新路徑。
對 DeSci 的真正考驗,在於它能否產出實際的科學突破,而不只是籌到錢。但鑑於傳統科研資助的現狀,嘗試新方法總歸值得。
這僅僅是開始。DeSci 領域發展極快,新項目不斷涌現,真金白銀正流入實際研究。加密貨幣與科研資助的交叉地帶,正誕生一年前還不存在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