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用自己的虹膜信息換幾千塊錢的加密貨幣嗎?最近在 160 多個國家瘋狂圈粉的世界幣(Worldcoin),就用這個 “天上掉餡餅” 的模式收割了海量用戶。但就在 8 月 6 日,中國國家安全部突然甩出重磅警告:這種 “虹膜換幣” 的玩法,已經踩到了國家安全的紅線!作爲深耕加密圈多年的分析師,今天必須跟大家扒透這事兒背後的貓膩和風險。

先說說這事兒的核心矛盾:生物數據不是普通數據,它是 “終身不可逆的身份密碼”。世界幣的核心玩法很簡單:用一臺叫 “Orb” 的球形掃描儀給你拍虹膜,確認你是 “真實人類” 後,就能免費領 WLD 代幣。聽起來像 Web3 理想主義的創新?但掰開揉碎了看,這本質上是用最敏感的個人生物信息,去換不確定的加密資產。
國安部的警告直指要害:人臉、指紋、虹膜這些生物特徵,一旦被收集、跨境傳輸,風險根本無法挽回。普通賬號密碼被盜了能改,但虹膜信息是終身綁定的,一旦泄露或被濫用,輕則被用來僞造身份搞金融詐騙,重則可能成爲外國情報機構監控、滲透的工具。這不是危言聳聽 —— 看看全球監管的態度就知道,韓國早在 2024 年就以違反數據保護法,給世界幣罰了 83 萬美元;肯尼亞、巴西、西班牙直接叫停掃描活動;德國、印尼正在深入調查合規性。中國這次直接從 “國家安全” 層面亮牌,其實是給所有類似項目劃下了最清晰的禁區。
可能有人會說:“技術創新不該被束縛”。但這裏必須明確一個底線:數據主權已經成爲大國博弈的核心戰場,沒有哪個國家會把公民的核心生物數據拱手讓給海外機構。中國近年來出臺的(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早就明確規定,生物識別數據的收集、跨境傳輸必須過嚴格審批,哪怕是海外公司,只要在中國境內處理中國公民信息,就得遵守中國法律。這意味着,世界幣這類想在中國境內 “掃虹膜發代幣” 的模式,從法律層面就已經站不住腳。
更深層的衝突在於 Web3 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世界幣想靠去中心化技術解決 “人機區分” 的未來難題,願景很大,但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數據安全從來不是純技術問題,而是涉及國家主權、公民權益的複雜議題。加密圈總有人喊 “代碼即法律”“無國界治理”,但在數據主權面前,這些口號顯然行不通 —— 沒有哪個國家會允許核心戰略資源脫離監管。
最後想跟大家說,加密創新值得鼓勵,但絕不能踩 “數據安全” 的紅線。虹膜換幣看起來是小便宜,實則可能埋下終身隱患。接下來,全球對生物數據 + 加密資產的監管只會更嚴,類似世界幣的項目如何調整模式、平衡創新與安全,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關注我,後續會繼續拆解加密圈的監管動態和潛在風險,帶你在複雜的市場裏避開暗礁。你怎麼看 “虹膜換幣” 的模式?關注我,評論區聊聊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