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加密資產的全球稅務合規,從跨境收入到個人稅務籌劃,並深入解析 DeFi、挖礦、空投等場景的納稅邏輯。本文源自 FinTax 所著文章,由深潮TechFlow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GENIUS 合規穩定幣 = 換皮的 CBDC ?專家警告:全面監控摧毀去中心化精神 ) (背景補充:Robinhood透露超多私企準備發行「代幣化美股」,CEO:羅賓漢可滿足最高合規標準 ) 進行本期對談時,全球範圍內對加密資產的監管合規熱度持續升溫,各國陸續加強對鏈上資產、境外帳戶及跨境交易的稅務資訊交換與追蹤。在本期對談中,Calix 和 William 結合各自的跨境稅務實操經驗和鏈上業務經歷,圍繞加密資產全球稅務合規、稅務安排與監管博弈等熱點話題展開了討論。兩位對談人還分享了對未來理想 Web3 稅制形態的暢想,並結合真實案例,討論了交易所合規、DeFi、挖礦、空投等多種場景下的納稅邏輯。 跨境收入該向誰交稅? Calix:我想先請教一個「靈魂問題」。你平時也從事挖礦,公司有時也會以加密貨幣形式發放獎金。像這類收入,你通常會如何履行納稅義務? William: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非常認同你之前提到的一個觀點:既然我們在享受某個國家或地區提供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履行納稅義務本身就是合理的。但實際情況沒那麼簡單。像我們公司的客戶分佈在北美、歐洲、中東等多個市場,這筆收入背後依賴的是多地提供的條件,很難完全歸屬到某一個地方。 雖然我主要對接的是美國客戶,收入大部分也來自美國市場,但這筆稅具體該交給誰,其實很難有一個確定的答案。 總的來說,我是有納稅意願的,只是對於這類收入,錢該交給誰,確實沒那麼容易說清楚。畢竟這筆收入的形成,並不完全取決於我人在什麼地方。 Calix:我覺得你這個回答確實點到了關鍵。Web3 計畫本身就是跨國跨地區的,收入很難準確歸屬於某一個地方。經濟活動既和客戶來源有關,也和所使用的平臺、網路及基礎設施緊密相關。所以這筆稅款最終該繳給誰,確實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說實話,雖然我這些年一直在做稅務相關工作,但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一直有困惑。按現行稅法,我可能是大陸稅務居民,也可能涉及新加坡的納稅義務,但我的業務又主要面向北美,有時還有透過香港公司發放的薪酬。如果完全按稅法規定去做,也許表面上答案是清楚的,但要說什麼方式更合理,確實值得琢磨。對 Web3 從業者來說,這些討論往往已經超出了傳統稅收框架能完全覆蓋的範圍。 William:沒錯,我覺得核心問題在於,全球稅務監管體系的演進速度確實很難跟上技術和行業發展的步伐。監管一直在嘗試追趕,但行業變化和技術革新總是走在前面。這種「被追趕」的狀態可能會長期存在,監管與行業之間永遠是一種動態平衡。 案例討論:中國內地個人炒幣補稅 Calix:最近在推特中文區有兩個比較熱的話題,其中一個就是浙江稅務局發布的公告,說有個人因炒幣被要求補稅。後來我們透過一些管道瞭解到,實際上是 CRS 資訊交換後,稅務局發現他海外銀行卡裡有異常餘額,要求他說明資金來源。他解釋說這部分是投資所得,因此需要補稅,剛好這筆投資涉及到加密貨幣。 對我來說,這種案例並不意外,畢竟這就是我的專業領域,所以我覺得它很正常,也很有代表性。William,你一直在做鏈上計畫,像 DeFi、挖礦等,你怎麼看這個案例? William:確實很有代表性。我們自己其實也很早就判斷過,炒幣遲早會被納入徵稅範圍。但當這個事真正發生在身邊,尤其對很多華人來說,衝擊還是挺大的。傳統的 DeFi 或一些純鏈上的活動,監管起來一直比較難,很多時候還依賴用戶的自覺性。過去也確實存在一些監管障礙,導致稅務部門對這些相對小眾、分散、難追溯的鏈上活動並沒有特別強的執行力度。 我覺得為什麼現在會發生得這麼「及時」,也跟行業裡其他趨勢有關。最近有不少消息顯示,有些美股投資者收到了要求補稅的通知簡訊或電話,說明監管開始更嚴密地追蹤個人的境外收入,而第一個切口就是海外證券投資。 這背後的邏輯也很清楚:美股和幣圈的交集越來越大。從 Robinhood 到亞洲這邊的老虎證券、富途,甚至國泰君安國際,很多券商都在和加密資產打交道,美股和加密資產的聯繫已經很難分開看了。一旦要全面看境外所得,只要查美股,就很容易把幣圈也納入視野,更何況現在加密資產的體量已經不小了。 而且這種「股幣結合」也不是短期現象。比如在美國,有公司在嘗試把美股股票代幣化;在亞洲,反過來會把加密資產裝進上市公司,用於帶動股價、獲取溢價,推動二級市場表現。這種結合背後有利益驅動,無論是「股變幣」還是「幣裝股」,都會進一步強化兩者的聯繫,自然也會讓「炒幣要交稅」變得不可避免。 總的來說,加密資產和股票市場已經高度綁定,隨著這個趨勢繼續發展,炒幣的稅務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剛性,迴避的空間會越來越小。 Calix:這個視角確實挺新穎的,我之前也沒從「股幣聯動」這個角度深入想過。畢竟對於股票投資,在哪個市場賺的錢、在哪個地方納稅,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不管是資本利得稅還是量化投資帶來的營業所得,框架都相對清晰。 但放到加密貨幣上,一些地區,尤其是大陸,確實̇在「要不要交稅、交什麼稅」上還存在模糊地帶。不過從股票和代幣的業務演變來看,這條推演路徑其實很有啟發性,也確實提醒了大家,這是一個需要長期關注的新問題。 監管和避稅的長期博弈 William:按你這麼多年的一線稅務實操經驗來看,現在既然已經開了這個頭,你覺得會不會有人因為擔心稅務風險,就開始避開加密貨幣?還是說仍然會有人頂著風險想辦法避稅,甚至乾脆不報稅,繼續在幣圈裡大舉操作?這會對整個行業風向帶來什麼影響? Calix:這是個很典型的現實問題。我一直認為,監管與「抗監管」是一直存在的,這不僅是幣圈的特性,傳統行業也一樣。對稅務局或者任何監管機構來說,當然希望把應收的稅款盡可能徵收完整;而站在納稅人立場,不管是在哪個地區,大家都希望能盡量合法節稅或降低稅負,這兩種訴求本身就是天然對立的。 從我的經驗看,這種動態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