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ank,PANews

愛“喫瓜”加密貨幣社區的這兩天熱議一則“分手”公告,去中心化交易所GTE(Global Token Exchange)正式宣佈脫離其底層L2網絡MegaETH,並可能啓動自建主網 。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動,在社區內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猜測。

有人認爲這是一場因理念不合或利益衝突導致的“團隊撕逼”,也有人敏銳地指出,這或許是頂級風投機構Paradigm在L2賽道上的一次深思熟慮的戰略押注。

這場“分手”的背後,究竟是合作伙伴關係的破裂,還是由資本裹挾的戰略轉向?當曾經看似的“天作之合”的“殺手級應用”與“高性能公鏈”分道揚鑣,它們各自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共生之初——天作之合的“高性能”敘事

要理解這場分手劇情,我們可能需要先探究GTE與MegaETH最初爲何會深度綁定,以及它們共同構建的“高性能”敘事。

GTE在誕生之初,有着與Hyperliquid類似的願景:在保留去中心化非託管核心特性的同時,提供與幣安、Coinbase等頂級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的交易速度和體驗 。爲實現這一目標,GTE採用了在傳統金融市場中常見的中心化限價訂單簿(CLOB)模型,以解決傳統DEX普遍存在的高延遲、高滑點和高交易成本等痛點 。

支撐這一雄心的是一支師出名門的團隊。據官方介紹,其核心成員來自Citadel、納斯達克、谷歌、Jump、Palantir等全球頂尖的金融與科技巨頭。

對GTE團隊來說,想要實現上述體驗,必須建立在性能極高的公鏈上,現有的多數公鏈似乎也很難支持這樣的目標。

MegaETH則是一個專爲極限性能而設計的以太坊Layer 2。它採用Optimistic Rollup技術,目標是將EVM的性能推向硬件極限 。MegaETH公開宣稱,其網絡能夠實現高達每秒10萬筆TPS的吞吐量和亞毫秒級的延遲,這一數據遠超當時所有的主流區塊鏈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MegaETH採用了一種包括中心化定序器和並行處理在內的創新架構,專爲高頻交易、完全上鍊遊戲等對實時性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服務 。

2024年6月,其開發公司MegaLabs完成了由Dragonfly領投,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Consensys創始人Joseph Lubin等行業大佬參投的20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

在最初的宣傳中,GTE與MegaETH的關係是深度綁定,GTE被描述爲由MegaETH實驗室孵化的項目 ,並且是專門且唯一地構建在MegaETH之上的 。GTE的聯合創始人Enzo Coglitore曾公開表示,考慮到GTE對基礎設施的極端要求,“MegaETH是唯一能夠提供所需性能的區塊鏈” 。

這種“革命性應用需要革命性公鏈”的捆綁策略非常成功。2024年末到2025年初,MegaETH和GTE分別拿到了1000萬美元的融資。2025年3月21日,MegaETH公共測試網正式上線 ,並展示了20000TPS性能 。GTE作爲其上的首個重要應用,吸引了大量用戶和關注,驗證了MegaETH高性能敘事的可行性。

分道揚鑣背後,或是Paradigm的重新押注

2025年5月,MegaETH的官方X賬戶一度遭到了黑客攻擊,並導致不少用戶誤點了詐騙鏈接。在這個過程中,GTE的測試卻是如火如荼,據官方表示,在過去三到四個月內,實現了測試網超100萬的用戶的目標。

此外,優異的表現也讓GTE在資本市場受到了青睞。2025年6月,Paradigm獨家領投了GTE的1500萬美元A輪融資 。這筆資金的注入,使GTE的總融資額超過2500萬美元 ,徹底改變了GTE的戰略地位。它從一個依賴於MegaETH的孵化項目,一躍成爲一個資金雄厚、擁有充分戰略自主權的獨立實體。僅僅兩個月後,GTE便正式宣佈脫離MegaETH,自立門戶 。

只是這種分手看起來令人覺得多少有些彆扭,GTE在官方媒體賬號表示:“GTE 已經成長,現在正脫離 Mega Mafia” 。不少人認爲,這是一種卸磨殺驢的表態。也有人在推特上評論稱,這是一個“不存在的應用,離開了一個不存在的鏈”,暗指大部分的所謂用戶是機器人。

當然,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來自GTE最近融資的投資方——Paradigm。作爲加密領域的明星資方,Paradigm在過去創造過多個輝煌戰績,如Uniswap、dYdX、Coinbase等。但在近一兩年內,Paradigm的投資眼光似乎出了問題,尤其是在Blur和Blast的興衰歷程當中。

作爲Paradigm近2年重點押注的項目,Blast曾憑藉其創新的原生收益模型迅速崛起,TVL在短六個月內突破27億美元 。然而,其熱度未能持續。由於代幣空投機制引發用戶不滿、生態內安全事件頻發等原因,Blast的生態迅速衰退 。截至2025年7月,其TVL從27億美元的峯值暴跌96%至約1.05億美元,日活躍用戶也從18萬驟降至不足4000人 。其代幣價格也隨之崩盤,跌幅近90% 。

作爲Blast的主要投資者 ,Paradigm無疑從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將一個前途光明的應用與一個未經市場充分驗證的單一L2深度綁定,存在巨大的系統性風險。L2基礎設施的成敗,可能會成爲整個投資組合的“單點故障”。

因此,最理性的投資決策,不僅僅是投資GTE,而是投入足夠多的資金,使其獲得擺脫對單一基礎設施依賴的能力。這使得Paradigm的賭注,從一個不確定的“L2能否成功”的問題,轉移到了一個更具確定性的“精英應用團隊能否成功”的問題上。此外,獨立門戶後如果自行做鏈,也讓項目估值從單一DAPP上升到了公鏈層面,對於項目TGE後的估值有擡升作用。

但Paradigm在這筆投資當中也有着更多考量,除了GTE之外,Paradigm還領投了高性能L1公鏈Monad(MegaETH的直接競爭對手)的2.25億美元融資。如今,當GTE與MegaETH切割,也有可能在未來轉向Monad,兩個市場熱度更高的項目之間的深度綁定,或許能夠達成與Hyperliquid類似的效果。通過這種佈局,無論最終是L1、L2還是應用自建鏈的模式勝出,Paradigm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一拍兩散之後,能否各自安好?

因此,GTE與MegaETH的分離,並非簡單的“團隊撕逼”,背後極有可能一場由資本驅動的、理性的商業決策。至於MegaETH的發展,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的確泛善可陳。在主流的數據平臺和專門的以太坊L2生態數據平臺當中,都查不到其相關的數據情況。加上近三個月的息聲和GTE的離開,更是對未來的發展增加了難度。不過,MegaETH生態內也還有Biomes、Noise、Euphoria等多個項目,是否通過“MegaMafia”開發者加速器計劃扶持出下一個明星項目,將成爲重點。

對GTE來說,分手也不見得是完美的選擇。在社區當中,對於其真實的活躍度有着不少質疑,有用戶諷刺,GTE的100萬測試用戶,多數是機器人構成。此外,對GTE來說,無論是自建公鏈還是投靠其他公鏈,都會推遲其產品的正式上線時間。到那個時候,一方面是面對新生態的不確定,另一個方面則是要面對自身產品是否能留存下足夠的用戶。

GTE與MegaETH的分離,是Web3世界中資本、應用與基礎設施三者複雜關係演變的一個縮影。它標誌着風險投資策略正從單純支持底層協議,轉向賦能頂尖應用。這種“胖應用”理論在資本推動下的實踐,將對整個公鏈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或許,這場大分離沒有絕對的贏家或輸家,它只是加密世界不斷演進、優勝劣汰的又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