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也要補回來了。這也就是我們爲什麼總是在文章裏告訴大家,千萬不要在幣圈相信任何人。牛市的時候你身邊都是活菩薩,請你喫飯喝酒,你認爲你交到了真正的朋友,而一旦遇到熊市,他就會吸你的血,然後玩消失。幣圈的錢,你只要借出去了,即使你知道對方的真實信息也基本要回不來回了。老子越寫越氣,平時人非常好,還給聯合國捐款,還獲得了證書,可以說逼格拉滿。然後欠我幾萬塊後就聯繫不上了。當然他肯定不是因爲我這幾萬塊消失,而是在圈子裏到處找人借錢,背了幾百萬的債務。錢肯定是要補回來了。所以大家在幣圈混一定不要借錢給別人,借錢容易,要回來就千難萬難了。幣圈還有一些人,平時就是一個窮屌絲,喫飯也不買單,然而因爲上博牛市投資了狗狗幣,比特幣和以太幣,身價翻了幾十倍。關鍵是,別人恰好在高點套現離場了。然後再低位15000的時候有抄底回來了,把原來賣掉的籌碼又全部撿回來了。現在成了我們這個圈子裏的“大佬”。不過這廝很低調。當然以上兩種人在幣圈只屬於極少數,大部分人就是虧着自己的血汗錢或者賺點小錢維持生活。包括你我都是。其實成爲10%賺錢的人太簡單了,只是幣圈這個大染抗,顏色太過炫麗,誘惑太多了,我們被迷了雙眼,配上人性的貪婪,我們在幣圈虧錢也就很正常了。不過,幣圈在這個熊市,已經被黑子們徹底黑化,新人們是否繼續在幣圈投資或者觀望,大家要有自己的判斷,別人雲亦云。加油,幣圈人。歡迎關注公衆號:零下十三度一起穿越牛熊,看透幣圈紅塵事。
...
精簡
幣圈賺錢與虧錢者約爲 1:9。上輪牛市中,有大佬靠 fil 資產過億,卻在熊市不聽勸,梭哈加槓桿抄底 fil,最終財富歸零,負債數百萬,借錢後失聯;也有屌絲靠狗狗幣、比特幣等在高點套現、低點抄底,身價倍增後低調行事。
這兩種人都屬極少數,多數人要麼虧血汗錢,要麼賺點小錢。其實成爲那 10% 的賺錢者不難,只是幣圈誘惑太多,加上人性貪婪,才導致虧錢成常態。
熊市中幣圈被不少人唱衰,新人需自主判斷,勿人云亦云。
爲什麼現在很多人還不接受虛擬幣?
已完成思考
很多人不接受虛擬幣,本質是其自身特性、外部環境與大衆認知之間存在多重矛盾,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核心原因展開:
1. 高風險與不確定性遠超大衆承受範圍
虛擬幣價格波動劇烈(單日漲跌超 20% 是常態),且缺乏實體資產背書,價值完全依賴市場投機情緒。例如,比特幣曾在 2021 年突破 6 萬美元,2022 年跌至 1.5 萬美元,2023 年又反彈至 4 萬美元,這種 “過山車” 式波動讓多數風險厭惡型人羣望而卻步。
更關鍵的是,90% 以上的虛擬幣最終會歸零(如曾經的 “明星幣” FIL、LUNA 等均出現過暴跌 99% 的情況),普通人難以辨別項目真僞,極易成爲 “韭菜”。
2. 監管模糊與法律地位缺失,缺乏安全兜底
目前全球多數國家對虛擬幣的監管態度仍不明確:中國全面禁止虛擬幣交易和挖礦,美國將部分虛擬幣定義爲 “商品” 並加強合規審查,歐盟則通過(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限制其流通。
這種 “灰色地帶” 意味着:虛擬幣交易不受法律保護,一旦遭遇詐騙、黑客攻擊或平臺跑路(如 FTX 破產),用戶難以維權;同時,其 “去中心化” 特性也讓政府難以監管洗錢、非法集資等犯罪行爲,進一步降低了大衆信任。
3. 認知門檻高,與日常生活脫節
虛擬幣依賴區塊鏈、加密算法等技術,對普通人而言存在天然認知壁壘 —— 多數人無法理解 “去中心化”“哈希值”“私鑰” 等概念,更難判斷其實際價值。
此外,虛擬幣的應用場景仍侷限於投機交易,日常消費中幾乎難以使用(僅有少數商家接受比特幣支付,且流程複雜),相比法幣的便捷性(掃碼支付、銀行轉賬)毫無優勢,導致大衆覺得 “無用武之地”。
4. 負面新聞頻發,信任基礎薄弱
虛擬幣長期與 “傳銷”“詐騙”“暗網交易” 綁定:
大量 “空氣幣” 通過虛假宣傳收割韭菜(如編造 “區塊鏈創新” 故事,拉人頭分紅);
黑客頻繁攻擊交易所(2022 年全球加密貨幣被盜金額超 30 億美元);
部分平臺利用槓桿、合約等工具誘導用戶加槓桿,最終爆倉虧損。
這些負面事件不斷強化大衆對虛擬幣 “騙局”“賭場” 的印象,自然難以接受。
5. 傳統金融體系的路徑依賴難以打破
法幣由國家信用背書,有央行調控、銀行清算等成熟體系支撐,早已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工資發放、消費支付、儲蓄理財等)。而虛擬幣作爲 “非官方貨幣”,既不能替代法幣履行流通職能,也無法像股票、基金一樣納入傳統理財框架,對習慣了現有金融體系的人來說,接受它意味着要顛覆長期形成的金錢觀和交易習慣,難度極大。
綜上,虛擬幣的 “高風險”“低實用”“缺監管”“難理解” 等特性,與大衆對 “安全”“穩定”“可控” 的金融需求形成根本衝突,這正是其難以被廣泛接受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