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穩定幣成為戰略新賽道,中國正形成由「國家隊」主導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本文將盤點 BSN、星火·鏈網、長安鏈與樹圖鏈等四大公鏈,分析誰最可能成為承載中國穩定幣的技術底座。 (前情提要:穩定幣只是「數位悠遊卡」?一場扼殺臺灣加密未來的認知作戰 ) (背景補充:香港穩定幣法案出爐:持幣者需 KYC 引爭議,禁止 DeFi 與隱私協議 ) 穩定幣正在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戰略新賽道,美國、歐盟、香港等地正競相推出監管法規,力圖搶佔先機。然而,任何穩定幣的發行都離不開一個關鍵的底層基礎設施:公鏈。 在此背景下,「我國尚無全球影響力公鏈,應由央國企主導建設」的業內觀點引發熱議。這一觀點並非空穴來風,但也容易忽視一個事實:自 2016 年區塊鏈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以來,一個由「國家隊」主導、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的區塊鏈基礎設施網路已然成型。 從全球連接器 BSN、產業底座「星火·鏈網」,到技術基石「長安鏈」,再到作為公鏈「特例」的樹圖鏈(Conflux),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獨特的區塊鏈版圖。隨著穩定幣的需求日益迫切,這些網路中,誰最有可能突破重圍,成為承載中國穩定幣願景、並面向全球的信任底座? 要準確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必須對「公鏈」(公有鏈)這一術語在中國語境下進行重新定義。直接將其等同於無需許可鏈會產生嚴重的概念偏差。在中國,國家層面推動的「公鏈」,其本質更接近於一個由國家引導、允許多方參與、但最終可控的「公共基礎設施」或「信任基礎設施」。 在這其中,目前在行業當中影響力較高的幾個分別是區塊鏈服務網路(BSN)、「星火·鏈網」、「長安鏈」以及近期引發討論的公鏈 Conflux 等。 PANews 針對這些區塊鏈網路進行一次盤點分析,看看誰更有可能成為中國穩定幣的底座? 區塊鏈服務網路(BSN):多框架適配,主打無幣理念 2018 年,BSN 由國家資訊中心、中國移動、中國銀聯、北京紅棗科技等單位聯合發起,是一個區塊鏈公共基礎設施。目前有 BSN 專網和 BSN 公網構成,其中 BSN 專網主要服務於企業,主要是「BSN 分佈式雲管平臺」,支持在各類物理 IDC 機房、公有雲和私有雲部署,建立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雲端系統環境。 BSN 公網則更偏向於我們熟知的公鏈和聯盟鏈概念。在 BSN 公網體系,分為 BSN-DDC 基礎網路(面向中國的開放聯盟鏈),以及 BSN Spartan 網路(一個由無幣公鏈組成的公共分散式雲端服務網路),面向海外市場。 目前,在 DDC 網路體系當中,已有延安鏈、文昌鏈、泰安鏈、武漢鏈、中移鏈等多個開放聯盟鏈。這些網路採用如 Ethereum、EOS、FISCO BCOS、Corda 等網路框架,主要的應用場景有 NFT(數位藏品)、分散式域名、分散式身份(DID)、可信數據存證等。DDC 網路體系是一個聯盟鏈體系,且沒有代幣設計,平時的鏈上服務費用需要透過法幣充值,且面向國內市場。 BSN Spartan 網路的共識機制更偏向於以太坊等公鏈,但不同之處依舊是無幣公鏈。BSN Spartan 目前有三條子鏈構成,分別基於 Ethereum、Cosmos、Polygon Edge 構成。截至 8 月 4 日,這三條鏈的日交易量分別為 1068 筆、844 筆、938 筆。 總體而言,BSN 的核心創新在於多框架適配,對全球數十種主流區塊鏈底層框架(包括聯盟鏈和公鏈)的統一適配和管理能力。透過一套標準化的適配機制,讓開發者可以「即插即用」地選擇不同的底層鏈,而無需關心其複雜的部署和維運細節,如同一個區塊鏈世界的通用「作業系統」。不過,對於越來越強的穩定幣需求,BSN 至今未開放 Token 機制可能成為一種制約。BSN 發展聯盟常務理事、紅棗科技執行長何亦凡此前也多次對表態,極其反感虛擬貨幣,認為虛擬貨幣就是一種巨大的龐氏騙局。 「星火·鏈網」: 獲工信部支持,聚焦工業領域 根據官方介紹,「星火·鏈網」是在工信部的領導與專項支持下,由中國信通院牽頭、聯合北航、北郵、中國聯通等多家大型企事業單位建設的國家級區塊鏈新型融合基礎設施體系。 從架構上來看,「星火·鏈網」分為兩層,第一層由超級節點構成的主鏈,用於管理標識、公共數據或者國家未來提供的其他法定資產和監管。第二層是由骨幹節點連結的子鏈,透過連結行業或區域性的各類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星火·鏈網」是一個基於許可的公有區塊鏈網路,從目前的資料當中看,同樣沒有代幣設計。同樣,「星火·鏈網」也分為國內網路的主網和國際版本的 ASTRON 網路。目前,「星火·鏈網」已建成的超級節點有廈門、柳州;骨幹節點有膠州、橫琴、蘇州等;國際節點有馬來西亞、澳門等。「星火·鏈網」的節點准入門檻相對較高,需要地方政府推動建設。 「星火·鏈網」的應用場景高度聚焦於工業領域,包括:高端製造的產品全生命週期追溯、複雜供應鏈的協同管理、工業設備的數位身份認證與預測性維護、以及工業數據的可信共享與交易。 長安鏈(ChainMaker):多次寫入政策規劃,國企與網路巨擘參與 「長安鏈」是由長安鏈生態聯盟主導,該聯盟由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簡稱「微芯院」)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牽頭髮起。 長安鏈生態聯盟涵蓋了國家電網、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聯通、中糧集團等關鍵領域的央國企,以及騰訊、百度等網路巨擘。目前聯盟成員已超過 50 家。 2021 年 11 月,「長安鏈」被寫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國際科技創新建設規劃)。2022 年 1 月,「長安鏈」被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2025 年(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當中,再一次提及「長安鏈」。 除背景深厚之外,「長安鏈」的技術優勢也較為明顯。官方宣稱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達 10 萬級別,能夠滿足大規模金融、政務等場景的高併發需求。 樹圖鏈(Conflux):清華「姚班」團隊打造,中國唯一發幣的公鏈 與以上幾個有著明顯聯盟鏈特徵的區塊鏈網路不同,樹圖鏈算是中國目前唯一符合監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