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來源: Zen
作者:Zen,PANews
本月初,通用的人機交互網絡Billions宣佈完成總計3000萬美元的融資,Polygon領投,其它投資者包括Polychain、Coinbase Ventures、LibertyCity Ventures和BITKRAFT Ventures等加密及AI基礎設施領域的知名機構。
就在消息公佈後不久,Kaito旗下Web3衆籌平臺CapitalLaunchpad宣佈,計劃於8月6日上線Billions Network。根據 Kaito 實時監測數據,Billions 在近期鏈上活動中佔比高達 8.03%,居其排行榜首位。脫胎於Polygon ID的Billions,經過在去中心化身份這個賽道上持續深耕,已經又做出了些新“名堂”。
團隊與產品均“脫胎”自Polygon
首次融資就募得3000萬美元資金,除了因選擇的數字身份驗證方向被視爲發展趨勢外,也與Billions Network項目團隊的歷史淵源與多年的技術積累有關。Billions的前身爲Privado ID,而後者原名則是Polygon ID,其於2024年6月開始從Polygon Labs獨立出來後更名,並繼續專注於鏈上數據的數字身份和聲譽解決方案。
因此,Billions的核心團隊與Polygon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不少員工都有在Polygon工作的經歷——其聯合創始人David Z同時也是Polygon的創始人之一,曾任Polygon的首席技術官,並擔任 Polygon ID、Polygon zkEVM 的項目負責人。此外,他也是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零知識證明(ZKP)身份管理框架Iden3 協議的項目負責人。
Billions的另一個聯合創始人Evin McMullen,也長期深耕於數字身份領域,她創建了去中心化身份管理平臺Disco.xyz,並早期曾在Consensys擔任項目負責人。2024年9月,Privado ID與Disco.xyz合併,以期加速創建和採用統一、跨鏈、連接 Web2和Web3生態系統的數字身份基礎設施。Evin也由此加入團隊,併兼任首席戰略官,重點負責商業版塊。
Privado ID獨立後,Polygon的聯合創始人Antoni Martin、Polygon zkEVM的核心開發者Jordi Baylina曾在團隊擔任首席運營官和技術顧問,Polygon Labs的聯合創始人、現Polygon 基金會首席執行官Sandeep Nailwal擔任增長顧問。
在向Billions的過渡過程中,Martin和Baylina似乎已離開團隊或不再擔任核心角色,兩人近期均未與Billions互動,且X平臺頭像也沒有像其他團隊成員那樣帶上獨特的“Billions風格”的面罩。不過,Sandeep仍將持續對Billions的增長提供支持。
通用人機交互網絡,官方稱半年內吸引百萬用戶
今年2月,Privado ID 正式推出全新品牌 Billions,官方稱其爲全球首個人類 – AI 通用網絡,旨在將移動優先、隱私優先的驗證方式擴展到數十億人類用戶乃至未來的 AI Agent,爲真實人類與人工智能代理之間建立可信交互的底層基礎設施。
在 Billions 的設計理念中,其最具吸引力和顛覆性的是無需專用硬件設備,以及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僅憑護照和手機即可完成驗證。團隊沿用了 Privado ID 累積的零知識證明(ZK)與可驗證憑證(Verifiable Credential)基礎架構,讓用戶通過手機攝像頭拍攝活體或 NFC 快速讀取護照,即可在數十秒內完成身份驗證。而所有敏感信息都以零知識證明方式封裝,並存儲在分佈式網絡上。
不同於以往只針對人類的“證明人類身份”方案,Billions 首次將這一思路擴展到 AI Agent:不僅人類用戶可以生成、共享與撤回自身的身份憑證,AI 系統也能在 Billions 網絡中驗證其訓練模型、操作行爲與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從而在自動化客服、內容生成、風控審計等場景中,實現“人機共信”的信任閉環。從而能有效識別出可信的人類,避免人工智能深度僞造、機器人、殺豬盤等帶來的安全風險。該網絡提供統一的 API 和多端 SDK(涵蓋 React、Vue、Android、iOS),幫助開發者在現有應用中快速集成身份驗證功能。
今年6月,Billions 推出首款移動端 App,並宣傳已在預註冊階段就吸引超過一百萬用戶排隊體驗。用戶在 App 內完成驗證後即可獲得可重用的 Verifiable Credential,並可以通過“一次登錄、多端通行”的方式,在所有已兼容的應用中快速完成身份授權。與此同時,用戶還可通過驗證、邀請好友等操作賺取 Power Points,用於解鎖後續功能與專屬激勵。
除了面向個人的應用,Billions 也構建了 B2B2C 商業模式:基礎驗證服務按次計費,高級銀行級/生物識別驗證由企業自行洽談;而網絡中的聯盟節點則通過手續費分潤機制,獲得穩定收益,以激勵更多生態夥伴參與維護與治理。早期,Billions 已與 Aurora、Avalanche、Camp、Chaincode、Clique、Intract、Lagrange、Linea、Polygon、Qacc/Giveth、SingularityNET、Zeeze 等項目達成合作,共同推動隱私優先身份在去中心化生態中的應用落地。
在去中心化身份中平衡唯一性與匿名性
在早期,全球多數身份驗證方案要麼依賴中心化服務器存儲敏感用戶數據,要麼訴諸生物特徵識別硬件,既存在數據泄露風險,也難以在全球範圍內普及。Billions 團隊在六年前就率先貢獻了開源的零知識證明(ZK)架構,包括 Circom 語言和 SnarkJS 庫,奠定了去中心化身份的技術基礎。據官方公告,作爲使用最廣泛的零知識證明庫,Circom爲Worldcoin、TikTok、Galxe、Scroll、Aptos 等9,000 多個項目提供支持。
經過在 Polygon ID 階段與 Privado ID 期間的持續打磨,這套 ZK 身份協議逐步演化爲今天的 Billions Network——一套專爲移動設備優化、無需生物識別硬件、以護照與手機爲驗證憑證的全球化身份驗證系統。
在 Billions 的核心產品中,Profiles 機制旨在解決Vitalik Buterin 在其數字身份論文中提出的“唯一性與匿名性難以兼得”這一悖論。Billions將每個應用都以客戶端隨機生成的 profileNonce 與用戶主標識(genesis_identifier)共同散列,衍生出專屬的去中心化標識(DID),從而實現去中心化的、無全局關聯的多重身份。
由於 nonce 完全隨機且在本地生成,任何服務器或發行方都無法追蹤不同應用間的同一用戶,這就天然防止了跨上下文的用戶畫像拼接與監控。與此同時,這一設計並不妨礙用戶在必要時通過多方聯合解密恢復其真實身份,實現可追責匿名。
爲了兼顧去中心化與合規需求,Billions 網絡還引入了 Context-Based Unique Identifier(CBUID)框架,讓每個應用上下文中的唯一標識既可由任何類型的“唯一性證明憑證”延伸而來,又在默認狀態下實現不可鏈接與不可辨識。這樣,無論是基於護照的驗證,還是未來可能擴展的生物識別驗證,Billions 都能通過相同的密碼學流程,保證驗證結果在不同場合的隔離性,同時爲各類監督審計提供可選的合規憑證類型。
在用戶體驗層面,Billions.Network 移動應用現已在 iOS 和 Android 平臺上線,呈現給終端用戶的是一個極簡的護照+攝像頭或護照+NFC流程,而所有複雜的 ZK 證明生成、DID 管理與憑證封裝均在客戶端安全完成。
通過這一端到端的本地密鑰管理,Billions 不僅避免了集中式數據庫泄露的風險,還讓用戶對自身身份數據擁有絕對的控制權——他們可以隨時選擇在任意兼容服務中生成新的 Profile DID,或在懷疑密鑰泄露時迅速進行密鑰輪換,維護自身安全。
廣泛生態佈局,涵蓋政府、機構與加密項目
在推出Billions Network後,項目團隊於今年3月同SingularityNET達成合作,雙方將合作構建去中心化的 AI 代理信任登記中心(Decentralized AI Agent Trust Registry),旨在爲每一個智能代理頒發可驗證的身份憑證,從而確保它們在新興的“代理間經濟”中既可追溯又可互操作。該合作賦予了 AI 系統與其創建者之間的透明關聯,讓使用者能夠快速識別並信任背後的實體,進而在多智能體協同場景中避免角色冒用和責任模糊的問題。
今年7月,Billions Network 成爲 AI 安全平臺 Sentient 的“官方身份與信譽夥伴”,爲 Sentient 的模型註冊與運行提供隱私優先、可組合化的身份驗證能力。通過將 Billions 原生的零知識證明(Circom)和可追責匿名(MPC)技術整合到 Sentient 的審計流程中,Sentient 能在不暴露用戶與模型訓練數據的前提下,對訓練來源、行爲軌跡和輸出結果進行可信度背書,大幅提升 AI 安全監測與威脅檢測的效率與精確度。值得一提的是,Polygon 聯合創始人 Sandeep Nailwal 是Sentient 的是聯合發起人與核心貢獻者。
此外,Billions (或 Privado ID)也與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與匯豐銀行(HSBC)已在多次聯合概念驗證(PoC)中採用了 Billions 的去中心化身份驗證系統,證明了其可擴展性和可靠性。
據 VentureBeat 報道,Billions Network 亦與印度政府合作,將國家級身份體系 Aadhaar 集成進其平臺。藉助 Privado ID 多年的技術沉澱,Billions 爲 Aadhaar 用戶提供“可驗證憑證”的數字身份服務,確保其護照與手機號驗證在去中心化網絡上安全、高效地流轉。
不過,涉及數字身份、隱私、AI與加密貨幣技術,且以全球化爲目標的Billions Network,因其跨境數據流動與合規性設計,將不可避免地將受到監管方面的壓力。
8月6日,中國國家安全部微信公衆號疑似點名Worldcoin,其發文稱某境外公司以發放加密貨幣代幣爲噱頭,在世界範圍內掃描收集用戶虹膜信息,並將數據源轉移,給個人信息安全甚至國家安全帶來威脅。
雖然Billions Network摒棄了採集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但對於監管部門而言,其在數據安全的可靠性上仍然需要商榷。在真正的全球化落地中,其依舊需要面對多國監管、數據主權和安全審計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