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大棋盤上,幣圈正經歷着一場意義深遠的政策風向轉變。這一轉變不僅重塑着加密貨幣領域的格局,還爲市場參與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美國:從高壓監管到積極擁抱
近年來,美國的加密貨幣監管政策可謂是 “過山車” 式的變化。在 2022 - 2023 年期間,美聯儲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銀行加密資產及美元代幣業務的監管指引,其中 2022 年要求銀行開展加密業務前需強制報備,擡高了行業准入門檻;2023 年更是將去中心化網絡上的加密資產定義爲 “與銀行安全準則不符”,並引入 “無異議” 許可程序,賦予監管機構否決權。這一系列舉措被視爲拜登政府時期的 “窒息點行動 2.0”,導致爲加密企業服務的銀行大幅縮減,如 Silvergate 銀行因 FTX 事件股價暴跌 92%,進而退出穩定幣業務,多家區域性銀行也紛紛關閉加密服務。
然而,隨着特朗普在 2025 年重返白宮,加密監管風向發生了 180 度大轉彎。2025 年 3 月,美國貨幣監理署(OCC)發佈新規,允許全國性銀行無需審批即可提供加密資產託管、穩定幣儲備管理及區塊鏈節點服務,推翻了拜登時期的限制性政策。OCC 代理審計長鬍德明確表態:“數字資產必須融入美國經濟。” 特朗普本人也在加密貨幣峯會上批評 “窒息點行動 2.0” 是 “政府武器化對抗行業”,承諾終結銀行對加密企業的歧視性服務。
4 月 17 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演講中明確監管鬆綁方向,承認加密貨幣主流化趨勢,稱將建立穩定幣監管框架以釋放創新潛力。緊接着,4 月 25 日,美聯儲正式宣佈撤銷 2022 年針對銀行加密資產及美元代幣業務的監管指引,廢止 2023 年 “監管無異議” 程序,並退出與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貨幣監理署(OCC)聯合發佈的加密資產風險政策聲明。這一決定標誌着三年高壓期的終結,合規門檻與法律風險顯著降低。
政策轉向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銀行紛紛重啓加密服務,更多金融機構開始爲交易所、穩定幣發行商提供賬戶與支付通道,改善了法幣流動性。穩定幣 USDC 發行方 Circle 首席執行官 Jeremy Allaire 表示:“銀行渠道恢復將加速穩定幣在跨境支付和 DeFi 中的應用。”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密集釋放利好信號,如 SEC 批准山寨幣 ETF、廢除 DeFi 經紀人規則、任命親加密官員等舉措,疊加銀行鬆綁政策,吸引傳統資本大規模入場的可能性大增。XBIT 去中心化交易所平臺分析師預測,流動性改善與監管透明化將助推比特幣突破歷史新高,行業進入 “合規化發展 2.0 階段”。
不僅如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專員海絲特・皮爾斯宣佈將在今年秋季率領專業團隊進行爲期十個城市的全國巡迴訪問,旨在通過深度圓桌討論,系統性收集來自行業利益相關者、開發者和投資者的第一手反饋意見。該機構的加密貨幣特別工作組還對與成立不到兩年、員工規模在 10 人以下的新興加密貨幣初創企業表現出濃厚興趣。這一系列舉措標誌着美國監管機構從傳統的審慎觀望轉向主動擁抱創新的戰略性轉變。
全球:監管變革引發連鎖反應
美國監管政策的轉變並非孤立事件,其如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在穩定幣生態方面,全球穩定幣市場正經歷爆發式增長。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超過 50 家知名企業機構正在積極申請穩定幣發行牌照,其中不乏大型國有能源企業和中信集團等跨國金融巨頭。相當數量的申請機構將發行離岸人民幣掛鉤穩定幣作爲最終戰略目標,這一趨勢有望重塑全球跨境金融格局。與此同時,美國本土的穩定幣發展也勢頭強勁,穩定幣運營商 Circle Internet Group 的市值已成功突破 400 億美元,其發行的 USDC 穩定幣在全球數字金融領域佔據重要地位,對傳統信用卡巨頭 Visa 和萬事達卡構成了直接挑戰。
歐盟通過了 MiCA 法案,對穩定幣發行設定了儲備金要求和流通上限,以降低系統性風險;中國香港也將在 2025 年 8 月正式實施(穩定幣條例),建立起持牌發幣制度。這些舉措標誌着穩定幣正逐步走出 “監管灰區”,進入 “持證上崗” 的合規階段。
全球穩定幣格局也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非美元錨定方案不斷涌現,東南亞、拉美等地區推出本地貨幣穩定幣,推動形成 “多幣種、多場景、多中心” 的多極化生態。中國也在積極推進數字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探索以人民幣爲錨的穩定幣路徑,香港則率先搭建人民幣 + RWA 雙錨結構,拓展穩定幣的國際化想象空間。
行業新機遇: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深度融合
隨着政策環境的改善,幣圈迎來了諸多新機遇,其中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的深度融合趨勢尤爲明顯。
富達已向監管部門提交文件,計劃修改其現貨比特幣 ETF 規則,允許實物贖回和創建機制。這一創新舉措將進一步降低機構投資者參與門檻,推動傳統金融與加密貨幣市場的深度融合。香港地區的持牌幣圈交易所也在積極準備,爲機構投資者提供牌照升級、穩定幣服務、RWA(現實世界資產)及代幣化等一站式金融服務。隨着 8 月 1 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亞洲地區的數字資產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RWA 作爲穩定幣背後最有潛力的新 “底層資產”,正成爲新的主流選擇。簡單來說,RWA 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資產,比如房子、債券、電力、碳排放指標等,用區塊鏈技術 “映射” 上鍊,變成可交易的數字資產。香港已把 RWA 作爲 “高質量錨定” 的試點方向,正在推動綠色債券、電力收益權等資產的代幣化,接入穩定幣系統。據公開數據,到 2025 年 6 月,全球 RWA 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 244 億美元,佔穩定幣總市值的 10%,未來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波士頓諮詢預計,到 2030 年,RWA 市場有望增長到 16 萬億美元,成爲穩定幣生態的 “基本盤”。
此外,有消息稱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即將簽署一項行政命令,允許 401 (k) 退休計劃投資加密貨幣、黃金和私募股權基金等另類資產。這一舉措將擴大 401 (k) 計劃的投資選擇範圍,爲加密貨幣市場引入更多長期資金,進一步推動加密貨幣融入金融主流。
挑戰猶存:合規與風險管控仍是關鍵
儘管政策風向轉變帶來了諸多利好,但幣圈仍然面臨着諸多挑戰,合規與風險管控依舊是行業發展的關鍵。
在反洗錢(AML)與消費者保護方面,行業仍需不斷完善。未來監管將側重 “風險分級管理” 而非全面封鎖,全球加密市場或效仿美國轉向 “平衡監管”,在創新與穩定間尋求新平衡點。虛擬貨幣交易如果被用於洗錢、恐怖融資、逃匯等犯罪行爲,監管機構有權依法進行處罰。銀行在實施外匯管理時,也必須根據預警系統及時發現並報告相關的可疑交易。
各國對穩定幣的監管標準尚不統一,跨境使用常常遇到法律或合規障礙。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穩定幣在全球範圍內的廣泛應用和流通。加密貨幣市場的高度波動性也給投資者帶來了較大風險,如何在市場波動中保障投資者權益,也是行業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幣圈政策風向的轉變爲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在政策利好的推動下,加密貨幣市場有望迎來更加規範、健康的發展階段,但行業參與者仍需保持警惕,積極應對合規與風險管控等方面的挑戰,抓住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