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那種會講故事、搞雞湯的人,今天只是想跟你掏心窩子聊聊。


我今年 34 歲,湖南長沙人,在這待了十來年,現在手上兩套房,一套給父母住,一套帶着老婆孩子安家。講真,能走到今天,全靠我在幣圈這 8 年的摸爬滾打,熬出來的。


8 年前,我拿着 30 萬本金進場,那會兒在深圳,租着 15 平米的農民房,連水電費都要精打細算。最慘的時候,賬戶只剩 6 萬,看着 K 線圖眼淚都忍不住往下掉——不是心疼錢,是怕辜負了家人。


但現在回頭看,正是那段最難的日子,把我逼出來一套“笨辦法”,讓我從泥裏爬出來,一步步滾到今天幾千萬的資產。最猛的一波,底倉拿了四個月,翻了四百倍,一口氣賺了 2000 萬。聽着像神話,但你沒看到的是,我爲了那個機會,硬啃了三個月 200 多份白皮書,每天只睡 4 小時,把每個團隊背景、資金流向、技術落地、社區活躍度都扒得一清二楚。


所以啊,哪有運氣這種事,所謂“爆發”,不過是你日積月累後的必然結果。


牛市不是撿金幣,而是啃骨頭。那些天天換幣、個個漲 20% 的故事,我也聽過、也眼饞過。剛開始我也亂追過,結果賺的都不夠手續費。後來咬牙定下方向:盯準一個板塊只做 AI。鎖定了一個穩紮穩打的龍頭,一個剛冒頭但技術落地快的潛力項目。龍頭拿三個月,翻了 8 倍;潛力幣中間回調 40%,我硬是咬牙不割,最後一波漲到 30 倍。這一波操作,直接拿下我第一套房的首付。


這事兒讓我明白了:牛市不在於你追了多少幣,而在於你能不能啃下一塊骨頭,喫幹抹淨。


早年我也愛買老幣,覺得“跌了那麼多,該反彈了吧”。結果有一次買了個 2017 年的“明星項目”,從 10 塊一路跌到 0.3,團隊早就人去樓空了,我還在等它“回魂”。後面我才明白,這市場就好這口“新鮮感”。只要故事夠新,哪怕項目剛上線沒盈利,都有人願意賭它的未來。但新幣也不是閉眼亂買,我自己有個“雷區筆記本”,哪些不能碰、哪種拉盤是假象,全記得清清楚楚。靠這套方法,我避開了不少大坑,喫到了幾波實打實的大肉。


至於合約,我玩得比誰都瘋過——8 位數的賬戶,一天內爆倉三次也經歷過。現在我看都不看了。要我說,除非你是職業操盤手,合約能不碰就別碰。否則你不是炒幣,是拿自己的命去賭命運。


幣圈的節奏很像種地:春播、夏長、秋收、冬藏。錯了季節,再努力也白搭。2021 年牛市快結束的時候,我樓下便利店老闆都開始聊狗狗幣了,連外賣小哥手機屏保都寫着“BTC 衝十萬”。那時候我清了所有山寨幣倉位,哪怕有些還在漲。有人說我傻,但三個月後,那些山寨幣跌了九成。我沒賺最多,但活下來了。


熊市的時候,我最多留 10% 倉位買 BTC,其它全換 USDT。不是怕,是懂了節奏。底部沒人能抄準,不如穩穩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等春天再播種。


說到底,我靠的不是聰明,而是一套笨邏輯:


不追熱度,熱起來的時候已經是別人收割的時候;

每次只盯兩個板塊,每個板塊最多兩個幣,一個保底,一個博收益;

不滿倉,熊市輕倉看戲,牛市慢慢加,牛尾直接清;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在情緒裏做決定。


現在的日子,比我最初想象的安穩多了。早上送完孩子上學,泡壺茶,看一下關注項目的進展,下午三點前把操作做完,晚上不熬夜,不賭漲跌,安心睡覺。


說實話,幣圈永遠不缺機會,缺的是能等到機會的那一批人。你手裏要是也有幾萬塊本金,真的不想一輩子就這麼過下去,那就慢慢來,別想着一夜暴富,先學會怎麼在暴跌裏活下來。


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把這些年的經驗方法慢慢分享出來。不是什麼高深技巧,就是一套活下來的老路子。也許對你,會有點用。

#美国加征关税 #币安Alpha上新

$ETH $SOL $B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