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的大新聞來了!這回的主角不是什麼大V,而是英國的James Howells,一個真實存在的#BTC “先行者”。

2009年,他用一臺破筆記本開始挖礦,差點成了億萬富翁!但是,天不遂人願,他把裝着8000枚比特幣私鑰的硬盤給扔了……對,你沒看錯,就是扔了!這堆比特幣按現在市價算,足足價值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0多億!)。#加密市场反弹

這塊硬盤不是普通硬盤,是裝着價值連城的私鑰信息!12年過去,James拼盡全力想從紐波特的垃圾填埋場找到它,但他最終決定放棄了!

James的比特幣傳奇,從一臺破筆記本開始👶🖥️

James出生在威爾士紐波特,他媽媽是做微芯片生產的,家裏從小充滿電子元件的味道。少年時代,James就自己組裝電腦,沒少玩技術活。

2008年,BTC剛誕生時,他就被吸引住了。2009年2月15日,James用一臺戴爾XPS筆記本開始挖礦——那時BTC網絡上全網礦工也就五個人,他是其中之一。

但他挖礦沒持續太久。女朋友吐槽筆記本噪音大,發熱嚴重,機器不好用。2010年,他不小心把檸檬水灑進電腦,電腦壞了。拆機後,他把零件賣了或者扔了,唯獨那個裝着私鑰的硬盤沒處理,放進了抽屜。

那個硬盤成了“數字金庫”,卻被誤扔進垃圾填埋場🗑️💣

2013 年 6 月 20 日至 8 月 10 日期間,Howells 誤把該硬盤當作廢棄物丟棄。Howells 後來表示,當時是其前女友 Hafina Eddy-Evans 將包含硬盤的垃圾運送至填埋場,但 Eddy-Evans 則聲稱是 Howells 懇求她幫忙處理這些廢棄物品,否認自身存在過失,而 Howells 則表示在「潛意識裏」認爲對方需爲此負責。

Howells 事後回憶道:「我那時沒怎麼關注比特幣,因爲當時我分心了。之後我生了幾個孩子,也開始裝修房子,就把比特幣的事忘得一乾二淨了,直到它再次出現在新聞裏。」

2013 年 11 月,(衛報)曾報道推測該硬盤已被埋在紐波特 Docksway 填埋場地下約 0.9-1.5 米處,而 Howells 當時在該採訪也承認這些 BTC 可能已永遠丟棄。

要知道,那個填埋場的垃圾堆積量驚人,單單2013年8-11月堆積的垃圾就有1.5萬噸,整個場地累計垃圾超過140萬噸!

這意味着,硬盤深埋在幾十萬噸垃圾底層,難度可想而知。James後來回憶,當時他根本沒當回事,忙着裝修房子,養孩子,直到比特幣價格猛漲,他才猛然意識到這筆財富還躺在垃圾場。

BTC價格飆漲,James開啓瘋狂“垃圾場尋寶”之路💰⛏️

BTC價格從2013年的幾百美元一路漲到2024年破萬美元甚至數萬美金,價值翻了數千倍。

James決定一定要把硬盤找回來,畢竟8000枚BTC的價值幾乎是人生贏家級別。

他向紐波特市議會申請在垃圾場挖掘,挖硬盤出來。

但……議會連連拒絕。

理由很現實也很“官方”:

  • 挖掘垃圾場會嚴重破壞環境和生態

  • 機械設備容易在垃圾腐蝕環境中損壞,風險大

  • 挖掘成本極高,可能花費幾百萬英鎊

  • 即使挖到了,也沒保障硬盤還能正常讀出數據

James提議將這筆比特幣的25%捐給社區換取支持,也沒用。

不放棄!黑科技助陣,打算高預算全方位挖掘🤖🚀

James不是省油的燈,既然普通挖掘不行,那就來“高科技”!他和投資方合作,制定了超級詳細的計劃:

  • 用AI機械臂精準掃描垃圾堆,尋找硬盤

  • 部署無人機監測場地環境,及時調整方案

  • 用波士頓動力機器狗負責安全巡邏,防止非法入侵

  • 組建專業環境保護團隊,確保挖掘不會傷害生態

這套方案預算猛增到1000萬英鎊!

此外,James還想用這筆錢打造社區可持續的“綠色挖礦”廠房,利用太陽能、風能發電,讓整個項目不僅僅是“挖掘”,更帶來當地就業和環保效益。

走上法律戰場,訴訟4.95億英鎊,終被判敗訴⚖️

2023年,James走上了法律途徑,要求議會開放垃圾場,準備提起4.95億英鎊的索賠。

但法庭很快判決駁回,認爲案件“缺乏合理依據”,沒有獲勝的可能。

對於這一判決,James公開表示“極度失望”,但也沒說要認輸。

代幣化“轉身”,硬盤找不到,就靠創新玩法了?💭

面對挖不到硬盤的現實,James想出“變通”方案:把那8000枚比特幣中的一部分“代幣化”,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

今年5月份,James Howells還在他個人X上秀了一把,打算把那8000枚BTC中的21%做成代幣,目標是在10月1號的新加坡TOKEN 2049大會上正式亮相,想借此融資7500萬美元……聽起來很野,但幾個月過去了,他卻沒再提這事兒,圈裏人看了都覺得這計劃涼了——畢竟大家都知道,那塊硬盤壓根沒找到,幣也大概率要打水漂,拿着“鬼幣”去融資7500萬,這操作也太尷尬了。

但今天早上,Howells又放出了一個新劇本:他打算髮行一款叫Ceiniog Coin(代號INI)的代幣,數量天文數字——8000億枚!他設想年底正式發佈,幣的技術構架基於比特幣網絡,藉助OP_RETURN協議,還打算和Stacks、Runes、Ordinals這些熱點鏈上項目集成。每一枚INI,都錨定着那筆丟失硬盤裏BTC的一聰(比特幣最小單位),聽着很帶感。

Howells還高調喊話:“致那些十多年阻擋我的‘資深守門人’,你們能封鎖大門,能控制法庭,但永遠擋不住區塊鏈的力量!加密貨幣已經贏了!”

聽上去是很燃的宣言,但現實很骨感——硬盤找不到,私鑰不在,那個價值9.2億美元的比特幣根本是空中樓閣。INI代幣本質上沒有任何真正的資產支持,這不免讓人懷疑這個項目的未來到底能不能撐住。

這些年,幣圈裏“丟幣”的故事真不少🤦‍♂️

James的故事讓人想起不少類似的“數字資產丟失傳說”:

  • 傳奇人物Stefan Thomas,丟了存7000多枚比特幣的硬盤,密碼忘了幾次輸錯只剩最後兩次機會。

  • 衆多“硬錢包密碼忘記”、“私鑰丟失”案例,導致數以萬計的BTC進入永遠“睡眠狀態”。

所以,幣圈的共識就是:私鑰管理是生命線,千萬別把它弄丟或暴露。

硬盤沒找回,未來還有戲嗎?👀

硬盤到底有沒有可能找到?

技術層面講,AI和機器視覺技術日新月異,也許未來有新技術可以更精準識別垃圾堆中微小硬盤。

政策層面,環保法律和地方政府態度能否鬆動,還是關鍵。

James也不是沒放棄,選擇把這“虛無資產”代幣化,也算是“另闢蹊徑”。

未來還能否翻盤?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爲什麼這故事對幣圈特別有意義?🔥

這不光是一場個人悲喜,更是幣圈“數字資產安全”和“資產歸屬權”的生動案例。

  • 數字資產價值暴漲,但資產存在的物理層面依然重要

  • 法律、環境和社會規範會影響數字資產的實現路徑

  •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和公開透明與現實世界複雜的法律生態產生碰撞

  • 代幣背書必須真實可信,否者不過是“數字空氣幣”

總結:數字黃金的代價,千萬別把私鑰扔垃圾堆!

James Howells的故事堪稱幣圈經典反面教材:私鑰安全比金子還貴,現實法律和環境約束比想象中更強硬。

這位“垃圾場挖礦大哥”折射出幣圈投資者和技術開發者必須面對的現實:數字資產不只是代碼,更是法律和現實世界的一部分。

最後,留給大家一句話:

你的BTC,私鑰千萬別隨便放哪裏,丟了就是“數字冥幣”,再多錢也追不回!💀

你怎麼看James放棄垃圾場尋寶,轉而代幣化這招?歡迎在評論區展開討論!也許你認識的礦工朋友,正需要聽這個故事提醒。😉

幣圈變化快,機會與風險並存。學會有策略地進出場,保護本金,才能穩健前行,收穫財富與成長。✍️

記得DYOR,做好風控,祝大家幣圈揚帆起航!🌊

點贊👍轉發,關注我,帶你解讀更多幣圈動態!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