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夏天,英國男子James Howells 終於鬆了口氣 —— 在找了 12 年後,他決定不再惦記那個埋在垃圾場裏的硬盤。
那不是普通的硬盤。裏面藏着 8000 枚比特幣,按現在 11.5 萬美元的單價算,足足值 92 億美元。
一、從 "最早礦工"到 "最慘丟幣者":一杯檸檬水毀掉的財富
James Howells 的故事,像極了加密世界的黑色幽默。
1980 年代出生在威爾士的他,從小跟着做微芯片的媽媽玩電腦,13 歲就會組裝機器,後來成了計算機工程師。2009 年 2 月,當比特幣還只是個沒人懂的 "極客玩具" 時,他就抱着戴爾筆記本開始挖礦了 ——(紐約客)說,那會兒全網也就 5 個礦工,他是其中之一。
挖礦沒持續多久。女朋友嫌電腦噪音太大、發燙太厲害,天天抱怨。2010 年的一天,他不小心把檸檬水灑在了筆記本上,電腦廢了。拆零件時,他把存有 8000 枚比特幣私鑰的硬盤隨手丟進了抽屜,其他零件要麼扔了要麼賣了。
真正的 "致命失誤"在 2013 年。那年 6 月到 8 月間,他和前女友 Hafina Eddy-Evans 收拾家,把那硬盤當成廢品扔了。後來兩人互相甩鍋:他說 "潛意識裏覺得她該負責",她反駁 "是他求我幫忙處理的"。
更諷刺的是,當時他根本沒把這事兒放心上。"那會兒忙着生孩子、裝修房子,比特幣早忘到腦後了。" 直到後來比特幣衝上新聞,他才猛地想起 —— 自己抽屜裏那個落灰的硬盤,藏着一座金礦。
二、12 年尋幣記:從討好居民到起訴政府,終究敗給了現實
當比特幣價格像坐火箭一樣飆升,Howells 的心態徹底崩了。
他回憶起硬盤可能的去向:紐波特 Docksway 填埋場。(衛報)推測,它埋在地下 0.9 到 1.5 米深處,被 2.5萬立方米的垃圾壓着 —— 相當於 11 到 20 萬噸廢棄物。前垃圾場經理更精確地指出:在 Cell-2 區域,1.5 萬噸垃圾堆積的地方,整個場地總共有 140 萬噸廢物。
從 2013 年到 2025 年,他像着了魔一樣想把硬盤挖出來:
2017 年,紐波特市議會拒絕了他的申請,理由是 "成本太高、污染環境,還可能引發全民去垃圾場淘金的混亂";
2021 年,他放狠招:找到硬盤後,把25% 的比特幣(當時值 5250 萬英鎊)分給當地 31.6萬居民,人均 175 英鎊。議會還是沒鬆口,說 "違反許可法規";
他拉來對衝基金和風投,預算從 500 萬英鎊漲到 1100 萬,計劃用 AI 機械臂掃描、無人機巡邏、波士頓動力機器狗看守,甚至承諾建一個社區太陽能礦場。但議會鐵了心:"挖掘會造成巨大環境影響,而且沒人保證能找到硬盤,就算找到也未必能用。"
2023 年,他急了,委託律師起訴,索賠 4.46 億英鎊,要求司法審查。2025 年 1 月,法官駁回了他的訴訟,說案子 "缺乏合理理由"。那一刻,Howells 說自己 "極度失望"。
三、從尋幣到發幣:92 億財富成泡影,他想靠 "空氣幣" 翻盤?
放棄搜尋後,Howells 換了個思路—— 既然拿不回比特幣,不如 "造" 一個和它掛鉤的幣。
今年 5 月,他曾說要把 8000 枚比特幣的 21% 代幣化,計劃融資 7500 萬美元。但這事兒後來沒了下文,畢竟誰都知道那些比特幣埋在垃圾場裏,這融資計劃怎麼看都像 "空手套白狼"。
如今,他又拋出新方案:發行 8000 億枚 Ceiniog Coin(INI),基於比特幣網絡,和 Stacks、Runes 這些熱門協議集成,每枚 INI 錨定那筆比特幣裏 1 聰的價值。按他的說法,年底就要推出。
他在社交媒體上喊得很激動:"那些阻攔我的守門人!你們可以鎖大門、控制法庭,但攔不住區塊鏈!加密貨幣贏了!"
但明眼人都看得明白:沒有實際資產支撐,INI 本質上就是 "空氣幣"。就算包裝得再花哨,也改變不了一個事實 —— 那 8000 枚比特幣,大概率永遠埋在垃圾場的泥土裏了。
尾聲:加密世界的荒誕寓言
Howells 的故事,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加密貨幣的魔幻。
12 年前,比特幣一文不值,他隨手丟棄;12 年後,92 億美元埋在垃圾場,他追悔莫及。從最早的礦工到最慘的 "丟幣者",再到如今試圖靠 "空氣幣" 翻盤的創業者,他的經歷裏藏着太多戲劇性:機遇與錯過、財富與執念、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加密貨幣或許真的贏了,它改變了財富的定義和流動方式。但對 James Howells 來說,這場贏局裏,他似乎成了那個最遺憾的註腳。
至於那 8000 枚比特幣?它們可能還靜靜地躺在垃圾場深處,陪着腐爛的菜葉、生鏽的鐵皮,見證着一個關於 "錯過" 的傳奇。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