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特斯拉有1.01萬億美元,伯克希爾有1.03萬億美元,它倆差別可大啦。
特斯拉是走在未來前沿的,在馬斯克帶領下,把電動車從原來富人的小衆玩具,變成了滿大街跑的、引領潮流的交通工具。它押寶化石能源會衰落,智能出行會興起,這膽子夠大,市場還真就認可了。伯克希爾呢,就像巴菲特掌舵的一艘“舊時代大船”,搞的是“價值投資”,專門挑那些根基牢固、賺錢穩定的老牌公司收購。從可口可樂到鐵路公司,它不創造新東西,就是把別人成功的模式集合起來,像一棵根系發達的大樹,穩穩地賺錢。這兩家放在一起看,一個衝向未來,一個守護現有,都值萬億美元,你說這時代是不是很有趣?
9/8:臺積電有1.19萬億美元,博通有1.29萬億美元。
它們是數字世界裏的“隱形高手”,你看不到它們的產品,但要是沒了它們,你的手機、電腦都沒法用。臺積電的張忠謀很厲害,他看出芯片行業需要分工,有人負責設計,像蘋果、英偉達,也得有人負責製造。他就專注於製造,把芯片做得又小又快還省電,成了全球科技巨頭都離不開的“芯片製造工廠”。博通則更像是“芯片商店”,設計各種能讓數據傳輸更快、信號更穩的專用芯片,裝在你的手機、路由器、數據中心裏。要是沒有這兩家在底層默默發力,那些花裏胡哨的應用都沒法實現。
7、沙特阿美有1.62萬億美元,它有點特別。
它代表着過去一百多年人類工業文明的基礎——石油。沙特政府掌控着它,它地下有全球最容易開採的大量石油。它不搞高科技,核心優勢就是“家裏有礦”,而且是成本最低的那種大礦。在能源轉型的大趨勢下,它就像一座建在石油上的巨大堡壘,提醒着世界:舊能源的力量還很強,還能值很多錢呢。它和特斯拉,一個是過去能源的高峯,一個是未來能源的希望,在萬億市值的公司裏遙遙相對。
6/5:Meta有1.8萬億美元,谷歌有2.2萬億美元。
扎克伯格創辦的Facebook現在叫Meta,一開始就是把人們通過網絡連接起來,讓大家能聊天、曬照片、分享生活。它抓住了人們愛社交的天性,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網上廣場”。谷歌的佩奇和布林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一個搜索框就解決了。它們倆的共同之處是把全球幾十億人拉到了同一個數字空間,然後通過精準的廣告,把大家的注意力變成了錢。它們改變了我們獲取信息、交流以及認識世界的方式。
4、亞馬遜有2.39萬億美元,是個很重要的標杆。
貝佐斯從網上賣書開始創業,但他有兩個厲害的地方:第一,建立了特別龐大的物流網絡,讓你今天買東西明天就能收到變成了平常事;第二,搞出了雲計算(AWS),這更厲害,就像出租水電煤一樣出租計算能力,成了無數互聯網公司甚至大企業的“數字基礎”。亞馬遜讓你買東西方便,還在背後支撐着整個互聯網的運轉。
3、蘋果有3.15萬億美元。
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把原本冰冷的電子產品,變成了人人都想要的“時尚好物”和“生活夥伴”。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它不只是能打電話發短信,還能當相機、錢包、遊戲機、圖書館等等。蘋果最厲害的是打造了一個“生態系統”,用設計、系統和App Store把用戶緊緊吸引住,讓你買了iPhone還想買iPad、Mac、Watch。它證明了科技產品可以既強大又好看,讓你心甘情願花錢買。
2、微軟有3.74萬億美元。
蓋茨和艾倫給個人電腦裝上了“大腦”(Windows操作系統)和“辦公桌”(Office軟件)。他們的軟件讓電腦從原來極客們的玩具,變成了辦公室和家庭的生產力工具。你可能沒注意到,你現在用電腦的界面、處理文檔的方法,本質上還是微軟幾十年前奠定的基礎。現在它又依靠Azure雲計算成功轉型,再次站在了行業的頂尖位置。微軟是“基礎設施”方面的老大,它建立了數字世界的基本規則。
1、英偉達以4.02萬億美元登頂。
黃仁勳創立的這家公司,它的故事很能說明“風口”的作用。它一開始是做顯卡的,讓電腦遊戲畫面更漂亮。但誰能想到,遊戲顯卡的核心GPU(圖形處理器),在處理大量並行計算方面特別厲害。正好趕上人工智能(AI)大發展,AI正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呢!英偉達的GPU就成了訓練AI的“超級發動機”,從自動駕駛到藥物研發,再到像ChatGPT這樣的聊天機器人,背後都有它的芯片在工作。它從一個只專注於細分領域的公司,一下子成爲推動整個AI革命的核心力量,市場給它的價值給出了最直接的答案,就是4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