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太空遊,孫晨宇給幣圈灌了多少“太空泡沫”?
當孫晨宇從藍色起源的飛船裏落地,摘下頭盔笑着揮手時,幣圈的計時器定格在了8分17秒——這是他此次太空之旅的全部時長。比一場奶茶排隊還短的失重體驗,卻讓波場幣在幾小時內上演了“上天入地”的戲碼:消息公佈時直線拉昇15%,飛船着陸後迅速跳水,最終收跌3%,留下一羣追高者在K線圖上仰望“太空”。
沒人能否認孫晨宇的“流量魔法”。從3000萬拍下巴菲特午餐卻放鴿子,到變身島國大使玩身份梗,他總能用最抓眼球的方式給幣圈“喂料”。這次更絕:花2800萬美元買張“太空門票”,帶着波場Logo的NFT在失重環境下飄了一圈,甚至號稱完成了“人類首次太空數字資產交易”——但懂行的人都知道,所謂“交易”不過是在預設程序裏點了個確認,連地球另一端的交易所延遲都比這高。
八分鐘能改變什麼?對真正的航天事業來說,可能只是一次普通的亞軌道測試;但對幣圈來說,足夠上演一場完整的“造夢-收割”劇本。前有馬斯克發一條狗狗幣推文就能攪動市場,現有孫晨宇上太空帶飛幣價,本質上都是把“概念”當燃料,在監管模糊的灰色地帶玩高空走鋼絲。
更耐人尋味的是波場生態的反應:太空遊直播時,旗下交易所緊急上線“太空概念幣”專區,十幾種聽都沒聽過的代幣藉着熱度暴漲,卻在孫晨宇落地後集體閃崩。有老韭菜調侃:“這哪是太空探索,分明是把韭菜連根拔起,送到大氣層外割了一茬。”
說到底,八分鐘的太空之旅,更像一面鏡子照出幣圈的荒誕,沒人問一句:當炒作的煙花在太空炸開,落地後除了一地泡沫,還能剩下什麼?
或許孫晨宇自己也清楚,幣圈的狂歡從不需要太久。畢竟,八分鐘的熱度,足夠讓鐮刀揮得又快又狠了。